曹丕是不是一个昏君?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曹丕是不是一个昏君?的相关内容: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英雄的儿子当然理应是英雄,那曹丕又是怎样的一个英雄呢?曹丕他爹曹操,放眼整个中国,不知道的,恐怕没有几个。他弟弟陈思王曹植,知道的人也不少。曹丕另一个弟弟曹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英雄的儿子当然理应是英雄,那曹丕又是怎样的一个英雄呢?
曹丕他爹曹操,放眼整个中国,不知道的,恐怕没有几个。他弟弟陈思王曹植,知道的人也不少。曹丕另一个弟弟曹冲,小小年纪就能想到用船来称大象,这事儿还被写进语文课本过,您说有名不有名?更不用说曹丕身边还有个晋高祖司马懿,史书上说他有[鹰视狼顾]之相,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抢了曹魏的江山。
这些人风头一个比一个高,曹丕在他们中间,理所当然地不会有什么名声。后世人知道他,大多还是通过曹植——他让人家曹植在七步之内就要写一首诗出来,写不出来,就要杀曹植,大家都讨厌他这样平白无故要杀兄弟的暴戾,因此骂他是昏君。
曹丕是不是昏君,不太好说,不过,与他对后世的影响力不同的是,曹丕之于曹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曹操更重要,因为他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1、真正的三国,要从曹丕开始算起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过了几个月,汉献帝就举行了禅让之礼,把皇位[让]给了曹丕。曹丕称帝以后,改元黄初,自此便是曹家天下。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里面说三分天下,就总觉得三国应该是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人,各据一方。但其实历史上,真正的三国,要从曹丕开始算起。
他在公元220年称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刘备打着延续汉代的旗号,也称帝了。孙权称帝,其实要晚一些,是在公元229年了。在曹丕建国之前,其实曹操啊,荀彧啊,郭嘉啊,他们都是东汉人。
当时人的心态,和咱们也有很大的不同。咱们看《三国演义》,最喜欢的就是蜀汉刘皇叔,曹操一向都是唱白脸儿的大奸臣。可在东汉末年三国那时候,大家可都不那么想。刘皇叔说自己是汉之正统,可天子汉献帝是在曹操手上哪![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手上有个汉献帝,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所以咱们也会发现,当时人才哪儿最多?还是曹魏!
不过,天下人到曹操手下做事,也不单单是因为他手上有个傀儡一样的汉献帝。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本事不但有,还很高,所以大家愿意跟他。
愿意跟曹操,和愿意跟曹丕,那可是两回事。
曹操刚死的时候,跟了他很多年的青州兵哗变,觉得他一死,万事都到头了!居然打算自行解散,解甲归田了!这是武将。文臣方面,也是类似的情况,州郡官员,大多都是呈现观望状态,觉得曹丕虽然是曹操指定的魏世子吧,但这统领国家的才能到底如何,还不好说。没了曹操做把控,真能行?
文武如此,曹丕真是焦头烂额
但他好歹也是跟着曹操历练了很多年的人,又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世子,曹操的手段就算没学到十分,至少也有五六分,当然懂得晓得攘外安内的道理。贾诩、华歆这些亲信自然不必说,其他相干不相干的人,但凡有些功劳,纷纷提拔上来。等稳定好大部分的人心以后,曹丕就打算出兵伐吴了。
当时战乱频频,曹魏的经济衰退得厉害。虽然曹丕后来减了税赋,甚至还解除了皇家园林的禁令,希望能分些好处给老百姓们,可经济恢复这种事儿,哪是一天两天就能行的呢!现在的曹魏,不比黄初末年时候的仓廪实在。按常理来说,这不是一个出兵的好时机。
曹丕可管不了这些。他六月从邺城出发,一路上收了不少人才——蜀将孟达就是其中一个,又连续颁布了好些关怀百姓臣下的诏令,探探朝廷里头的口风。您想得没错,曹丕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兵伐吴只是个幌子,他真正想做的,其实是看看朝廷里的动向,大臣们到底反不反对他接管汉献帝那个位置。
几次试探下来,曹丕终于得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回答,于是班师回朝,叫人开始准备禅让的事儿了。
跟后世很多权力斗争不一样,曹丕做了皇帝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优待汉献帝。汉献帝活得时间比他还长,一直到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登基做了八年皇帝以后,汉献帝才去世。
从这个方面来说,曹丕确实是个挺温和的皇帝,甚至有时候性情温柔得不像一个杀伐决断,掌握天下大权的君主。
2、曹丕的艰难帝王路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地方割据至公元208年左右大致形成的名义上多宗汉志,实际上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实际控制的疆域最广,人口最多,但这种格局将在12年后告终。
那么这为汉室400余年江山的终结者是何许人也呢?曹丕字子桓,生于中平四年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一个孩子,他自幼好学,到八岁时以文明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五能善骑射号基建,但直到此时他还与后来的位置无缘。
因为曹操有长子曹昂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发生在建安二年,曹丕随父兄南征张绣,在宛城之战中曹昂英负责断后不幸战死,其养母丁夫人得知此事后痛哭大骂曹操终止婚姻,关系破裂卞夫人这才成为曹操的正室,而曹丕也才阴差阳错的成了嫡长子,这身份乍看之下不错,实则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各方都会观察他批评他,而且曹操生性多疑,难免时刻提防曹丕结党营私。
在这位枭雄眼中反而是天资聪颖又变差仁爱的庶子曹冲最得他喜爱,他甚至对群臣称述有意传位一事,23年曹冲重病,曹操亲自记,上苍想让他的爱子痊愈,但终究无济于事,此时的曹丕去劝慰曹操,却得到了一句生冷的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性,曹丕终于愈发明白,无论自己如何低调谦逊勤勉好学都得不到父亲的喜爱,所以她愈发表现得规规矩矩,但是这反而让曹操更不喜欢,究其原因,无非宏观微观两种微观的看曹操猜疑心重,更希望别人面对它是能够真诚不矫饰宏观的分析是他需要一个能平衡各股政治势力的继承人。
东汉中后期以来朝堂上宦官外戚争斗,皇权内耗,地方豪强和氏族逐渐崛起,曹操出身宦官之后想要掌握北方地区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奉天子以令诸臣是向世家大族伸出橄榄枝,在击败袁绍后更是成为北方豪族唯一可选的负责对象,至公元217年前后,朝堂上已形成以董卓为主的文官集团,以曹氏宗清为主的武将集团,曹操一人之下的权威实则是双方合力的产物,如果让一个规规矩矩的嫡长子继位,如何能在盘根错节的政治光谱中斡旋平衡,所以他一直在曹丕曹植兄弟中来回纠结。
曹植性情烂漫,文采斐然,颇受曹操赏识,时但这份真性情也让他不太节制,尤其贪杯酗酒建安24年,曹仁被关羽围困,但他终究生性谨慎,在最终选定曹丕之前还是便问轻信文武的意见,此时早已站在曹丕阵营中的心中大腹贾诩用一句道出袁本出刘景升父子,也让曹操最终明白了立长不立幼的倾向。
一年后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为王,这个位置终于到来却也来得太晚,晚到他认识曹操,未建功立业,以至于最忠诚于曹操的青州兵凤鸣古山去,此时想要稳定人心,实现权力平稳过渡,除了例行封赏外,还需更可靠的正当性,所以他安排臣僚在短期内策划了一起又一起祥瑞,用当时最流行的谶纬学说为自身正名。
公元220年12月,汉献帝顺应天时,禅让皇位曹丕,如今回看曹丕篡汉的影响,除了正式开启三国时代以外,更重要的是彻底打破了刘氏君权天授的概念,当初董卓短命而亡,不但没动摇刘姓天子的权威,反而在民间强化了皇族的正当性,但曹丕受善是在天下人面前彻底撕碎了一家一姓一天的惯例,从此以后皇帝逐渐沦为豪强世族不断刷新的代言人,甚至可能曹丕自己都万万想不到他一手缔造起来的政权会因此更快的被替换。
3、曹丕在军政和文学史上的贡献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终于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帮助下,成为曹操的接班人。建安二十四年(219),他驻守曹魏大本营邺城,并在此迅速平定意图掀起叛乱的逆臣。在邺城期间,曹丕还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成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领袖,为建安文学的发展留下了不轻的一笔。
延康元年(220)正月,曹丕从邺城动身前往洛阳,随后他继承了父亲的丞相和魏王之位。建安二十五年也就随之成为了延康元年。掌权后,曹丕将学识转变为实际,将他从东汉末年历史中学到的道理用在了当时的政坛。他通过笼络和扶植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同时打击异己,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延康元年(220)十二月十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但曹丕聪明地选择了推辞。直到辛未,曹丕才"不情不愿"地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220),曹丕开始了他短暂的七年为帝生涯。他继承了父亲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也继承了圣人仁政的理念。恩威并施可谓是他的常用手法,异己和宦官则是重点打击对象。
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曹丕采取了积极的军事策略。他曾两次兴师伐吴。还充分利用吴蜀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当得知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时,曹丕敏锐地察觉到刘备的失误,认为刘备犯了兵家大忌,必定速亡。结果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就送到了曹植手中。
不过在蜀汉败亡以后,孙权就动起了小心思。原本商议好的派孙权长子孙登到魏做人为质的事被孙权一拖再拖。几个月后,孙权干脆撕破脸,对魏兵戎相向。对此,曹丕分为恼怒,决意征讨孙权。他颁布了《伐吴诏》鼓励将士们,说:"南征进军,以围江陵,多获舟船。斩首执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
这个"及居帝位,益尚谦和"的帝王,在被惹怒之后展现出他的勇猛一面。曹丕从许昌向南进军,手下曹真、曹休等迅速取胜。孙盛、吕范、诸葛瑾等败落,江陵几乎全部落入曹丕手中。
而此时孙权还打算依据长江天险,以死抗争。但吴军或溃或败,胜利果实已经到了曹丕手中,只需他收拢手心。然而世事难料,曹丕却在此时身染恶疾,曹魏不得不退兵。
十一月辛未,河西也被曹丕平定。不久,胡人被打败的消息也传来。曹丕大喜,意气风发地说:"我在帷幕之内指挥,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曹丕采取的众多军事措施,即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父亲的愿望,也是为了国家拥有更稳定的发展环境。虽然两次伐吴都未取得彻底的成功,但心怀统一天下的愿望,曹丕更加注重富国强兵。这对曹魏来说,反倒是一件好事。
黄初五年(224)四月,曹丕设立太学,制定五经课试之法,设置春秋谷梁博士,在国内推行儒家文化。黄初六年(225)二月,他派遣使者去探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百姓。对外果断,对内,曹丕却也算得上十分体贴。
黄初六年(225)十月,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扬州)故城,视察当地驻军,直到大雪封河才返回。期间,他经过雍丘(今河南杞县),与自己那个更讨后世人喜爱的弟弟曹植见了面,将曹植的封邑增加了五百户。十二月,曹丕一行从谯经过梁,他又派遣使者用太牢礼祭祀东汉太尉、曹操忘年之交乔玄。
黄初七年(226)正月,曹丕回到洛阳。到了五月,他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临终前,曹丕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让他们共同辅佐曹叡。同月十七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诸葛亮曾道:"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王勃曾评价:"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曹丕篡汉自立,固然有道义上的不正当性。但纵观其执政七年,他力求统一,大力建设中国北方,恢复了生产力,重新沟通了西域与内地,且其在文学上造诣颇高,不失为一明君。
4、活在当下,再小的乐子他也会写文章记下来
曹操去世的时候,曹丕写过一首《短歌行》,言语简约直白,但哀思静约,读来很让人感动。真正的痛苦,其实并不需要太多言语来填补,它自发而成,给人沉重的打击。曹丕这首《短歌行》之所以好,也是好在这里。
只是他诗写得伤心,实际生活里却纵酒放歌,违背礼法,所以后世有人就骂他假模假样,做样子讨同情,是个伪君子。
这个说法呢,或对,或不对。
曹丕一生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首《善哉行》,里面说,[今我不乐,岁月如驰;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就是说人都是要死的,我要是不高兴,日子还是这么过了,那还不如活在当下,生就快快活活地生,死就从从容容地死,珍惜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多好!
曹丕的人生观,是这个。所以您看,曹操也好,王粲也罢,他们的死对曹丕来说,当然伤心;可他更觉得,人都已经死了,伤心也没什么用处了,那我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吧!
他日子确实过得精细,连弹棋这样的小玩意儿,他都能写篇文章,更不用说柳树、槐树这些本来就很有话题的物件了。
他还兴致勃勃地记录了自己跟人家切磋打架的事儿。
有一回曹丕和奋威将军邓展喝酒,喝高了以后两个人就说要来比一下剑法。刚好旁边就有很多甘蔗,他们两个就各自拿了一根切磋起来。曹丕赢了很多次,所以也特别得意,只是他闷骚惯了,记录这件事儿的时候,也假装自己不是很在意,可笑得很。
曹丕一生中,像这样叫人会心一笑的事有很多,种甘蔗,吃葡萄,再小的事,他都能找到乐子,写文章记下来。
不过可惜的是,他对生活虽然有百般留恋,但还是没活到岁数。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重去世,时年四十。按他生前嘱咐的那样,不树不坟,实行薄葬,埋在了首阳山。在他还是魏世子的时候,便有人给他算过命,说他可能活不过四十,结果真的没活过四十。
但对曹丕来说,早死晚死,大概也只是笑笑而已——你们要好好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曹丕是不是一个昏君?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d091a61282df2dd305b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