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盘点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盘点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的相关内容: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点评:虽说
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点评:虽说徐达攻克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但是在蒙古人败退大草原以后,真正导致明蒙双方攻守易形的则是开平之战,开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战略要地,夺取了开平,也就意味着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则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虽然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是战略意义重大,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攒钱,后人败光,不知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若泉下有知,当做何感想呢。
2,洪武美年达揭盖赢奖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或依附于明朝,或偶尔骚扰,却终难再掀起大风浪。
点评:今天某些蒙古国史家对于北元历史津津乐道,企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遗憾的是,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北元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就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之前的明朝灭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战,都没有真正消灭蒙古的皇族的话,捕鱼儿海大捷却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这些作为元朝正统的皇族们一股脑的被押解到了南京,北元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所谓反明复元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瓦刺的也先也好,还是鞑靼的俺答也好,他们与明朝边镇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册封的爵禄,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尊清贬明,大谈满清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云云,对比史实,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优秀的小说家未必是优秀的历史学家, 明朝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样强势的军事势头却不能保持持久,明朝前期,面对统一的北元政权,明军铁骑追王逐北,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却为什么不能守住固有的胜利果实,在蒙古已被打成若干松散部落,力量严重削弱的情形下,却没有进一步向蒙古高原渗透势力,却是因噎废食,实行退守自保的战略,明朝之败亡,战略上的短视难辞其咎。
3,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点评:从战略上说,明成祖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进。明军充分发挥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明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惊人的战争相持能力。明军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成为了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的进攻精神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战,而这也正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电视剧《亮剑》里有句话说的好:一个统帅的气质也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气质,一个统帅的灵魂也将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明军这个时期的表现正是这句话生动的写照,马上皇帝永乐的进攻精神也渗透到他每个士兵的血液中,这是一支在当时世界堪称最强的军队,贴木儿东侵明朝路上病故,与其说是明朝的幸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幸运,与这样的一支军队交手,赫赫威名的帖木儿大帝恐怕一生的英明都要付之东流水了。遗憾的是,明军的进攻精神仅仅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昙花一现,后世皇帝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大大限制了明军进攻战术的改良,也扼杀了明军的进攻精神。宋朝进攻乏力是因为骑兵缺乏,但是明朝并不缺马,产马的甘肃和陕西西部地区都在明朝手中,内蒙地区的蒙古部落也多是臣服明朝的,明朝缺少的就是有头脑的战略家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者。而永乐皇帝却犯了欲速则不达的毛病,整个永乐朝,频繁的北伐虽然收获不小,但是也虚耗了国力,并也使后继者因噎废食。而北部防御体系建设上的短视,导致北方关外卫所日益被孤立,明成祖虽然堪称是明朝大有为的君主,但是在战略建设上却远逊色于他的老爹朱元璋,五次北征带来的边境安宁不过十数年,卫所建设上的严重错误,却贻害了后世几代。
4,明正统14年,瓦刺大军在土木堡将明军打得全军覆没,并俘虏明英宗,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大破也先大军,迫使其交还英宗。蒙古军的兵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先在内讧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点评:十五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段日子,从1449年到1453年,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罗马。他们的首都相继遭到蛮族的围困,不同的是:明朝以其充足的国力和出色的指挥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东罗马则在弹尽粮绝后国破家亡,被土耳其人亡国灭种。土耳其在东罗马的土地上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极盛,蒙古人则在北京城下遭受到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事实上,土耳其灭亡东罗马是顺理成章,而蒙古军兵败北京也是实力使然。在封建时代,如明朝这样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帝国,只要内政统一经济稳定,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灭亡掉的。宋朝积弱如此,但鼎盛时期的辽国也同样不能灭之,宋朝和明朝最终的亡国,其实是亡于腐败和国内严重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时的明朝尚未到这一步。虽然此时的明朝正走向腐败,而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出现的腐化的情况,但是明军的实力尤存,土木之败确有士兵战斗力下降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荒唐的指挥。在明朝朝中,也存在着一批实干派的大臣,英宗被俘虏后,满朝哭哭啼啼,还好有于谦为首的一批明白人坚信明朝必胜。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明朝又在短短的时间里组织了22万精兵,这种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物质基础,都是蒙古人所无法相比的。于谦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反而是一个文官,而此战也并非是考验他的战场拼杀能力,而是战略部署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只要可以做到君臣一心,三军用命,此战的胜算就已超过八成,于谦很好的协调了各方面的矛盾,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切。这一战明朝打败了蒙古人,但是攻守双方却调了个,从此以后,明军更是龟缩于长城堡垒之中,很少再有大兵团出塞作战的战例。而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蒙古人,也没有再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至多只是骚扰明朝边境而已。但是之后于谦对于明朝军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还是使明军在一段时期里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到蒙唐山新闻在线52tangshan古放还英宗的这几年间,蒙古人屡次对明朝边境发动进攻,但是经于谦整顿后的明军均将其击败,最终换取了英宗归国和蒙古内讧的结局。遗憾的是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杀害,从于谦到袁崇焕,自毁长城的悲剧不止一次发生在明朝君主身上,让人扼腕叹息。
5,公元1517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欧洲的技术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点评:单从军事角度上说,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水战,不说和大型海战比,就是和明朝同时期的抗倭战争比也是小很多的,但是这毕竟是明朝水师与欧洲水师的第一次交手,长期生活在海禁与封闭里的中国人也第一次认识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陌生对手。葡萄牙人原本要采取征服政策来对待明朝,却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之后陆续西来的荷兰等国也同样尝到了类似的滋味。明朝获得了欧洲的战船和火炮,并使自身的造船与火器技术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依然是一无所知。明朝可以为小小的屯门与葡萄牙人大打出手,却愿意为两万两的税金放任其盘踞澳门,100年后,明朝同样为了靠近大陆的澎湖而将荷兰舰队重创,却对其占领台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能不说是明朝长期锁国政策的悲剧:但求大陆无事,化外之土不足取也。而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这场战争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的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使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途。于是才有了明朝中后期西方科技的陆续传入,并使中国古代科技达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期,也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里的明朝人开始放眼看世界,明朝时期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传教士,都惊叹于中国知识阶层对于西方科学的渴求精神,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更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改良中国的天文,历法乃至农业生产,虽然起步稍晚,明朝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向知识时代的迈进。遗憾的是,随着满清的入关,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被彻底的封锁,之后就是百年的屈辱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宋应星的科技文献巨著《天工开物》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了西方,并对西方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力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早日到来。
6,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点评:抗倭战争的胜利其实没有多少可炫耀的,几十万明朝大军,却奈何不得区区倭寇,这是骄傲还是耻辱?明朝的卫所制度在这一时期已经彻底腐朽,幸好还有如戚继光等一批名将,用私家军和募兵制的方式为明朝重新锤炼出一批精锐之师。而在之后的张居正时代,以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抗倭将领也成为明朝军事改革的先行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把戚继光称为「孤独的将领」,此话并不为过,在整体军事制度已经腐朽的情况下,这些忠良之士仿佛是一批救火队员,为国家去扑灭燎原的烈火。之后的隆庆朝和万历初年,明朝借鉴平倭战争的经验改良了装备,并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补性的改革,使明军在辽东和宣府等地又重新拥有了一批精锐的军队,明朝以此军队打赢了朝鲜战争,也让明朝达到了其发展里程上又一个中兴的顶点。其实所谓倭寇,很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国沿海的海商集团,朱元璋欲以海禁拒倭寇,却让倭寇越演越烈,身为农民出身的他自然不会明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里的自然现象的。倭寇平定后,明朝解除了海禁,从此进入了一个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达美洲地区。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广泛的传入。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成为了政治腐朽的催化剂,在政治制度日益腐败的情形下,明朝重演了宋朝越繁荣越腐败的悲剧,明朝专制的封建制度与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形成了巨大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就是权钱交易作为润滑剂。高度发达的对外贸易和繁荣商品经济,与整个国家日益萎缩的财政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官商勾结的暴利催化了政治的腐败和国家赋税的大量流失,张居正改革政策的废除以及封建制度的保守与腐朽,使明朝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7,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时七年打败日本,不但确保了国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
点评:直到今天,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依然被人争论不休,原因是明朝在抗倭战争中损失惨重,以至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但是从今天看,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满清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腐败所致,虽有抗倭援朝造成军力削弱严重的原因,但根子还要归结到明朝军事的腐朽和内政的失当中去。但是对比抗倭援朝战争,满洲人同样应该叫一声幸运的。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军,战斗力正达到其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地步,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要比后来的满清强很多,但遗憾的是,日军遇到的是中兴时期的明军,满清遇到的则是没落时期的明军。中兴时期的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在总兵力远少于日本的情况下,却最终给了日本致命的打击。清朝某些史家评论此战,无不说是耗费巨资,惨胜如败,但是从战争的过程看,明朝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胜仗,无论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达到了其整个朝代的最顶点水准,日本的失败则是空前惨烈,最后一战的露梁海战,500多艘日船,逃归的不足四十艘。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明朝选择坐视朝鲜不救,待日本势力做大而明朝进入衰落期后,中华江山纵然不会落到满族人手中,也多半会让日本人糟蹋个够戗,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也是一场赢得漂亮的战争,之后的满清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腐朽速度,那也是迟早发生的事情。清朝史官对于此战的诋毁,多半是处于政治的需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战400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清朝的士大夫们居然还有人翻阅史书,去从明朝抗倭援朝战争里寻找破敌的良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明朝进行朝鲜战争,前后六年花费800万两白银,而满清单单是甲午战败的赔款,就有两万万两之具,对比之下,这场战争明朝是打对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大明帝国的不世武功:盘点明朝战史上的七大胜仗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d5cd1e97c19757e30dd9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