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贵妃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57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历史上的杨贵妃的相关内容:历史上的杨贵妃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两《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一百年,郑处诲编撰的

历史上的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两《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 杨玄琰女 。大中九年(855),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一百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 杨贵妃小字玉环 ,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即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 玉奴,太真小字也 。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玉环是真名,玉奴是昵称吧。

但不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唐玄宗,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给的是自己的儿子,他要是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之前,她已经嫁给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但唐时宫廷 胡风 剽悍,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嘛,所以也就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 人伦之理 。但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 太真 ,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更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 父亲之责 ,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急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 小棉袄 ,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 六宫粉黛无颜色 ,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叹。他在《骊山有感 咏杨妃》里写道: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理,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并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而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正如《旧唐书》所述: 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 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 遂专房宴 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 以色邀宠 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于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 善歌舞,通音律。 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这一点,从他 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 的欣喜语气里便可听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曾在梨园都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 宫廷乐队 ,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 艺术 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白居易有诗为证: 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另外,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 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 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我们都知道,杨玉环体态丰腴,以 胖 为美,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爱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令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这个舞蹈也因为贵妃的功劳,很快就成为宫廷舞蹈,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宫女 培训班 ,分别进行学习和演练。

《资治通鉴》记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演《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或拜或舞。这种容舞蹈、音乐、杂耍、动物演出于一体的盛大演出,声势可谓浩大,其中,肯定少不了杨贵妃的主意。

《唐国史补》载: 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关于这一 飞马献荔枝 的说法,最有名的莫过杜牧的《过华清宫》诗: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关,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历来有不少质疑。一种说法是说玄宗只在冬春幸骊山的华清宫,而那个时节新荔枝还没成熟,所以批评小杜此诗 失实 。而陈寅恪的考证更为有力。他在《元白诗笺证稿》说: 据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杜牧、袁郊之说,皆承讹因俗而来,何可信从? ,然后又批评欧阳修《新唐书 礼乐志》采袁郊《甘泽谣》之说 殊为可惜 。

我们不妨再从常识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鲜。白居易《荔枝图序》里就有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之说。而在蔡襄的《荔枝谱》里,则断言 虽曰献鲜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尝见也。 持此相同看法的,还有曾巩的《福州拟贡荔枝状》,上述: 生荔枝留五七日辄坏,故虽岁贡,皆干而致之。

再从 贡地 的角度来看。有说来自南海,有说来自四川,也有 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自巴蜀。 的 并进 说。而清吴省钦在《涪州贡荔枝辨》干脆全盘否定,认为 涪之荔枝,妃固无由嗜之也。 那么,就假定荔枝来自涪州,根据张岱的《夜航船》载: 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的说法,送至长安的已经是 辄坏 的臭荔枝了。

纵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推理,那就是除却她小时候在四川可能尝过鲜荔枝外,做了贵妃后的杨玉环是没有机会吃到新鲜荔枝的。也就是说,后人的诸多感叹,包括 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 的恐怖想象,无非是 红颜祸水论 的褊狭思想作祟,美人也就是这样被合理歪曲、口水淹没的。

关于杨贵妃的 秽事 ,以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所载的贵妃为安禄山 洗儿 之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司马温公书中如是说: 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 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 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 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司马温公学识渊博,治 史 严谨,可为了给帝王编一本好的 素质教育 教材,竟然腆着老脸,弃正史不顾,只是把污水往杨玉环身上泼。对此,许多人都看不惯。清代编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 通鉴载 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 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更直接地为贵妃鸣不平: 杨妃洗儿事,新旧唐书皆不载,而温公通鉴乃采《天宝遗事》以入之。岂不知此种小说,乃村巷俚言 乃据以污唐家宫闱耶? 而关于《天宝遗事》一书,早在南宋初,洪迈先生便指出其 固鄙浅不足取,然颇能误后生。 真是不幸言中,贵妃洗禄儿的讹传,竟被一位老学究堂然放之正史,一讹千年!

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 并承恩泽,出入宫掖。 但牵出个安禄山来,则另有所据:李肇《国史补》卷上: 安禄山恩宠寝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常在座。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闻马嵬之死,数日叹惋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玄宗为何要 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 。根据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 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 儿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学突厥法。 如前所述,唐时 胡 风盛行,其实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风俗的遗存罢了。杨氏三夫人全都结过婚,又不是皇帝的妻妾妃嫔,怎能随便 承幸 ?那么三夫人只有按 突厥风俗 ,以贵妃姐妹的名义 约为兄弟 ,这样才可 并承恩泽 ,名正言顺地和玄宗发生性关系了。因为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所以杜甫才可以不避圣讳地写道: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然而,这种社会风气只是对男性或者皇权的纵容,对于女性并不尽然,特别是贵为皇帝的宠妃,更不可能,也绝不允许随意出入宫掖。禄山 心动 ,只是羡慕唐天子的艳福罢了。而后来安禄山认小他20多岁的杨贵妃作干娘,只是狡黠的安禄山欲讨好唐玄宗的无耻手段罢了。再看看患有严重肥胖症的安禄山本人, 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禄山肚大,每着衣带,三四人助之,二人抬起肚 退一万步讲,便是有偷情的可能,他这样之人,又凭什么来打动尊贵美丽的杨贵妃?

李隆基虽年长玉环34岁,可也曾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 开元盛世 的明君。但在达到人生的顶峰时,骄奢心难免会代替求治心。特别是50多岁后,自己心爱的妃子离他而去,感叹生命无常,也渐渐对政治失去兴趣,后在宰相与宦官的迎合下很快倦怠政事,任由李林甫等专权擅政,自己虽然落个清闲,却也埋下了祸根。也就是, 从此君王不早朝 ,并非全因杨玉环而突然转变。便是唐玄宗后来重用杨国忠,虽有讨好贵妃的一面,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专权。

但不论如何,皇帝迷糊了,帝国的灾难迟早会来。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起兵反叛。不到一年的时间,叛军便逼近长安。于是,玄宗仓皇入川,途经马嵬驿时(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

对于她的死,有多种说法。除却被缢而死的主流说法以外,有说她血溅马嵬驿,殆于乱军之中,有说 使人牵之而去 ,流落民间,更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逃亡日本或远走美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史实也愈来愈远。

其实,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这一点在诸多史籍典册里都有明确一致的记载。

当这位美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传奇也到达了高潮。绝色美人终是香消玉殒,可香魂不散,故事不绝。诸多幽怨,诸多是非,还是去另一个世界里清算。对此,清人袁枚慨然写道: 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她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女人。她的生命历程也非常简单,除却 先嫁子后事父 的伦理尴尬外,她短暂的一辈子几乎就是痛快淋漓地做了一次被宠坏的女人。她就是一个天性快乐、单纯、没有心机的胖美人,她的眼里没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而她也只想好好做个女人,于是,她撒娇,她扮痴,她任性,她胡闹,因为她是真爱,所以她不顾忌规矩,不需要心机,但终赢得那个男人的心。

她的成功,在于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纯粹的女人;她的失败,只在于她错生了时代。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历史上的杨贵妃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e51e30252548c3d402525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