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前期贞观群臣的咏史诗创作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1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初唐前期贞观群臣的咏史诗创作的相关内容:一、初唐前期的文化、政治氛围初唐是唐代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如前所述,初唐前期唐太宗首先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政治上的清明给予了文人更高的参政热情,同时唐太宗还是一位纳谏如流的好皇帝,他与

一、初唐前期的文化、政治氛围
初唐是唐代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如前所述,初唐前期唐太宗首先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政治上的清明给予了文人更高的参政热情,同时唐太宗还是一位纳谏如流的好皇帝,他与魏征之间的兼听纳谏,使其获得政治上的极大好处。他也亲自奖励进谏的官员。唐太宗还建立京师学,增建校舍,一时文教之风大盛,他还注重编修历史,所有这些都表明初唐前期政治稳定,国运昌盛,文化繁盛,对于咏史诗创作而言,是一个和平繁荣的盛世阶段。
二、主题倾向
(一)对古人进行颂扬、借鉴历史,表现出明显的儒家史观意识
初唐前期创作以贞观君臣政治集团为核心。虽然也有下层在野之士,但仅有王绩一人。在主题思想上,这一时期的咏史诗大多侧重对于古人的颂扬与历史的借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儒家史观意识。唐太宗李世民《咏司马彪续汉志》王《咏汉高祖》《咏淮阴侯》魏征《赋西汉》郑世翼《过严君平古井》欧阳询《道失》等,均表现出这种主题取向。如王《咏汉高祖》云: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
高抗威宇宙,贵有天下人。
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
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
虮虱生介胄,将卒多苦辛。
爪牙驱信越,腹心谋张陈。
赫赫西楚国,化为丘与榛。
王,字叔,太原祁人,唐初名臣。他的这首诗采用史传体的方式,来咏赞汉高祖刘邦的雄伟霸业,实际上是借汉喻唐,歌颂唐太宗。有的学者认为:“‘无道秦’写隋,西楚项王就是写李密。”这种说法过于比拟,未必是这样。但是诗的主旨是颂赞李世民的盛业,则是非常明确的。其《咏淮阴侯》一诗也是采用史传体的方式,主要歌咏韩信辅佐汉高祖刘邦的丰功伟绩:“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熠夏阳。功成享天禄,建期还南昌。”但结尾四句又对功臣的最终命运深表慨叹“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这种慨叹可能深含讽谏,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唐太宗霸业已成,功臣功成名就后,如何避免兔死狗烹、祸福难预的历史悲剧,就成为摆在功臣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资治通鉴》卷194载:“(贞观六年)九月,己酉,幸庆善宫。……同州刺史尉迟敬德预宴,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谕解之。敬德拳殴道宗,目几吵。上不怿而罢,谓敬德曰:‘朕见汉高祖诛灭功臣,意常尤之,故欲与卿等共保富贵,令子孙不绝。然卿居官数犯法,乃知韩、彭醢,非高祖之罪也。国家纲纪,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得,勉自修伤,无贻后悔!’”(新、旧唐书中《尉迟敬德传》亦载此事)王也参与了这个宴会,疑此诗殆为此类事情而发。又如魏征《赋西汉》云: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此诗作于贞观十一年(637),通过叙述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的史事,来赞扬唐太宗。但结尾却落脚于叔孙通确立礼仪以显示朝廷肃威的史事,侧面讽谏唐太宗要牢记创业艰难,强调要注重儒家礼乐建设,反映出魏征作为一个史学家、儒家的思想观念。再如欧阳询的《道失》:
已惑孔贵嫁,又被辞人侮。
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
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
雕戈动地来,误杀陈后主。
欧阳询,字信本,博览经史,尤精三史,工书,《全唐诗》仅存此诗一首。此诗主要讽刺、批判陈后主宠信辞人,爱好浮华文学,以致误国的史事。这实际上是魏征所作《陈书》卷6《后主本纪》中的史论内容的一种诗性传达:“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这首诗也有可能是针对唐太宗爱好宫体诗创作的现实而发。
(二)形成儒家史观的原因
贞观君臣为核心的咏史创作,侧重于对古人的颂扬与批判,注重历史的讽谏意义,颂美规箴,具有较为明确的现实指向。这里,历史成为一种为现实政教服务的手段。形成这种咏史创作的格局是有一定原因的。大唐建国之后,便开始考虑如何借鉴前代各朝的兴亡经验,以巩固、振兴新生政权。武德五年(622),朝廷着手编撰前代梁、陈、北齐史书,但没有成书。其后,贞观三年(629),太宗命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由“令狐德、岑文本撰《周史》,孔颖达、许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陈史》,李百药撰《齐史》”(《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唐初不仅重视对于前代历史的总结,而且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也非常注重引史为谏。这在唐吴兢《贞观政要》中,特别是第8卷《辨兴亡》中有充分体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和统治者注重历史经验教训分不开的。在这种情况下,贞观君臣一旦以历史题材作为诗的吟咏对象,便首先会从历史的戒谏角度去考虑创作的主题取向。同时这种主题的形成也和当时儒教文艺思潮的兴盛有关。在整个唐代,一般认为儒、道、释三教并行。事实上,仅从武德、特别是贞观时期来看,虽有尊崇道、释之举,但其目的不过是一种面对两教发展的既成事实,而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与技巧,儒教实际上处于一种特尊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在经邦治国方面,特别是对于初兴政权,儒教更加适合于国家建设、统治和政权稳固的需要。
作为儒家学说一部分的文艺观畅行无阻也就成为必然趋势。综观贞观君臣的有关言论,他们强调的是文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价值。《隋书》卷76《文学传序》云:“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咏史作家魏征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这种文艺观的创作原则。以史为鉴、作训垂范的儒家文学思想意识,决定了作家在咏史诗中颂美规箴,以期有助于现实政治、教化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初唐前期贞观群臣的咏史诗创作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3f97094e925e73baf0ffe9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