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伤亡对比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介绍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55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中越战争伤亡对比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介绍的相关内容:中越战争的伤亡对比发生于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上著名的战役,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当时对战的两个国家中国以及越南都各自声称胜利属于自己。那么这次的战争结果如何?中越战争伤亡对

中越战争的伤亡对比

发生于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上著名的战役,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许是当时对战的两个国家中国以及越南都各自声称胜利属于自己。那么这次的战争结果如何?中越战争伤亡对比又是怎么样的呢?

中越战争图片

战争起因是当时越南在苏联的会意下,开始敌对中国。抗美战争结束后越南就立马翻脸不认人,霸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6个岛屿也未满足他的狼子野心。越南开始不断在两国边境挑衅、滋事。中国一再劝告发现越南并不听劝就随即采取了治理措施,迅速占领越南多个城市,在一月内撤出越南并且宣布胜利。玩味的是,越南在中国撤离后,竟然也宣布自己胜利。这场战争之后成为中越两国关系恶化的爆发点,于此之后,两国又不断对抗,直至苏联解体后才逐步恢复正常。

关于中越战争伤亡对比相关报道中也是有说明的,当时中方约二十三万兵力,越南约10万民兵,10万名陆军。当时越南的媒体兴冲冲报道消灭了我军大约3万多人,而我国宣称伤亡4000,约歼敌70000人。两方数据显然都多多少少掺杂着水分。越南媒体报道的一看就是为了振奋民心夸大了战绩,我国的数据也是缩了水。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国方面军伤亡真实数据应为27000人,在这之中,阵亡将士共6000多人,而负伤战士约有21000余人。据越南在此战中损失平民约50000人中可以推断,他们此次战争的伤亡一定在10万人之上的。总体而言,我军伤亡约2.7万人,越军伤亡10万人,在这场战争里,我国还是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介绍

中越战争中双方死伤惨重,造成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其实不是越南而是苏联,苏联在冷战之后突然与中国关系紧张,而中美双方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致苏联产生了危机感,于是苏联与越南签订有军事援助的协议,并默许越南和中国发生冲突,继而引起了这场中越战争,那么中越战争三光政策又是什么呢?

美国人眼中的中越战争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是中国在越南军队侵略中国边境对边境人民犯下罪行之后,以及对越南人民的所做所为的愤怒下实行的政策,那么三光政策具体怎么发生的呢?其实本来中越战争中国军队并没有想对越南人民实行这样的政策,但是越南士兵的确是非常的残忍,在一个有两三百人的中国解放军的医院把他们全部枪杀,再加上有一个原本以为特别热情的越南的老妪,趁中国解放军不注意拿起冲锋枪把解放军的一个班全部杀掉,因此中国解放军特别愤怒,出于以牙还牙的目的,中国解放实行了三光政策,这三光政策分别是“杀光、抢光、烧光”,但是抢光只是把中国对越南帮助建造的工厂和设备运回中国,并不是带走他们的东西,烧光就是在撤退的楼上把能破坏的公共财产全部都破坏掉,杀光其实是伤亡惨重的部队在撤退的时候拼命的到处扫射以此来泄愤。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是中国解放军的无奈之举,是被越南士兵极其残忍的杀害中国解放军医院的人给逼出来的,中国解放军实行这三光政策以此来达到泄愤的目的。

中越战争是谁赢了

中越战争,是发生在1979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是一个月,那么中越战争谁赢了呢?中越战争是我国和越南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中国一般将中越战争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最后以中国从越南撤退作为战争结束的标志。

中越战争图片

中越战争是中国近代最奇怪的战争之一,因为中越战争谁赢了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官方称中国在中越战争中赢了,越南共产党则称越南在这场战争中赢了,那么中越战争到底谁赢了?如果按照损伤程度来判定胜负,毫无疑问,越南赢了。在为时一月的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死亡和负伤人数达到六万人,越南军的死亡人数和负伤人数一共是五万人。而且参战的中国军都是通过正规训练的解放军,而越南则是民兵和散兵。在军备上,中国军车的损失是越南的4倍,中国坦克的损失是越南的1.5倍,中国火炮的损失是越南的3.4倍。

如果按照地区是否被攻克来判定胜负的话,那么中国是赢家。1979年2月17日,中越战争正式开始之后,中国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极短的时间里攻克了越南的都城。

中越战争谁赢了?这场战争中国和越南都输了,没有人赢。如果硬说中国赢了,那么也只能说是惨胜。这场战争为时一个月,却使得五万六千人命丧黄泉,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和越南都没法承受,因为这场战争是千千万万的战士用自己的鲜血铺就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中越战争伤亡对比中越战争三光政策介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0e7eb59a93381da90e7f2b.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