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内波的特征及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0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海洋内波的特征及研究现状的相关内容:海洋内波简介内波是一种重要的海水运动,它将海洋上层的能量传至深层,又把深层较冷的海水连同营养物带到较暖的浅层,促进生物的生息繁衍。内波导致等密度面的波动,使声速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对声呐的影响极大

海洋内波简介

内波是一种重要的海水运动,它将海洋上层的能量传至深层,又把深层较冷的海水连同营养物带到较暖的浅层,促进生物的生息繁衍。

内波导致等密度面的波动,使声速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改变,对声呐的影响极大,有利于潜艇在水下的隐蔽;对海上设施也有破坏作用。

海洋内波典型特征

一、非随机特性

内波的频率和波数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即频散关系。波数为一向量,其方向与相速度一致,量值等于沿此方向 2π间隔内所含的波的数目。由内波引起的质点运动的水平速度、垂向速度和垂向位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密度的垂向分布对内波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最简单的内波为界面波,它沿界面传播,群速与相速方向一致。最大振幅出现在界面处。在不同深度的内波的振幅,随该处至界面的距离的增大而按指数律减小。界面上质点运动的水平速度和界面下者方向相反。在紧贴界面上下的质点,当其处于波峰或波谷时,有最大的水平速度。

此处质点的水平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极快,即存在很强的速度剪切。界面处的质点恰好通过界面平衡位置时,具有最大的垂向速度,峰前向上,峰后向下。这样,在浅跃层处的界面波可能在表面形成相间的辐聚带和辐散带,在海面呈现明暗清晰的条带图案。

密度连续层结的流体中的内波,比界面波复杂得多。水质点的运动速度与波的相速度垂直,传输波能的群速与相速垂直。频率不同的内波,不但相速度的大小不同,而且方向各异。近似于惯性频率的内波,相速的方向近于铅直,质点运动轨迹近于水平圆周,群速的方向也近于水平。

随着频率的增大,相速与水平之交角变小,质点运动轨迹的椭度增大;群速与轨迹椭圆的长轴方向一致,与水平方向的交角增大。接近稳定性频率的内波,相速近于水平,群速近于铅直,质点近于铅直往复运动。由于群速与相速垂直,出现了费解的现象:波形向斜上方传播时,波能向斜下方输送;反之亦然。

内波在稳定性频率 (N)变化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在表面和底面或在内波频率ω=N的深度(转折深度)处会发生反射。内波在运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从而改变其传播速度。在介质运动速度等于相速(临界层)处,内波可能消失。

由于表面与底面(或转折深度处)的反射,可能在铅直方向形成驻波。这种驻波有几个波腹,就称此内波处于第几模态,模态越高,运动就越复杂。

二、随机特性

由于内波的随机性,很难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手段所得观测资料,得出统一的结果。加勒特与蒙克应用随机过程理论,并引入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如假设实际的海洋内波是由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波数、具有随机振幅和随机相位的正弦波线性叠加而成,将大量调查资料统一于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型即GM模型。

模型谱的特点是:在远离边界的大洋中,内波的能量波数频率谱具有普适性,即除一些特殊地区外,不论何时何地所得到的调查资料,都与这模型的结果近乎一致。它在近似惯性频率处有一峰值,近似稳定性频率处有一小峰或平肩,在中间频段有ω-2特性。对水平波数K的依从关系为(1+K/K*)-2.5,其中K*为适当选定的波数比尺。

调查资料较普遍地反映出在半日潮的频率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谱峰,但这种模型没有表达出来。这种模型也未能包括在上层海洋、陆架和陆坡处及平均流强盛处的复杂情况。

各种内波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用来检验观测所得的脉动量是否为内波。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海洋内波的特征及研究现状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24f19544d6c997230ec919.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