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汉寿亭侯”该如何理解?古人一般是怎么认为的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关羽的“汉寿亭侯”该如何理解?古人一般是怎么认为的的相关内容: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到底是指汉之寿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途说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关羽的封号“汉寿亭侯”,到底是指汉之寿亭侯,还是汉寿之亭侯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汉寿亭侯”该如何理解,自古以来民间和文人普遍认为应该称之为“汉之寿亭侯”,也就是说“汉”指代的是汉朝,“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
例如《关帝志》中便记载,宋朝绍兴年间,洞庭湖的一位渔夫曾经捞到过一枚印章,上书“寿亭侯印”,被当做关羽遗物供奉于荆门关庙内。南宋洪迈的《容斋四笔》也有类似记载,称从土中挖出一枚大印,上有铭文“汉建安二十年 寿亭侯印”,且表明光是这枚“寿亭侯印”上的大环的直径就达到了四寸,比一般的亭侯印要大好几倍。
而在元杂剧《寿亭侯怒斩关平》、《寿亭侯五关六将》,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赴会》,明弘治版的《大明会典》,清朝宋牧仲的《筠廊偶笔》等元明清时期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大多将关羽直接称为“寿亭侯”。
明嘉靖版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更是直接指明,当时曹操送关羽“寿亭侯印”而被关羽拒绝,非要曹操在前面加一个“汉”字才肯接受。
似乎一直以来,古人都认为“汉寿亭侯”中的“汉”字指的是朝代名,而“寿亭侯”才是关羽的爵位封号。
但清朝的毛宗岗在修订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却明确指出,“今人见关公为汉寿亭侯,遂以为汉为国号,而直称之曰寿亭侯,即博雅家亦时有此,实之误也……汉寿亭侯,犹言汉寿之亭侯耳,岂可去汉字而以寿亭侯为名耶?”
在了解了汉朝的封爵制度之后,我认为“汉寿之亭侯”无疑要比“汉之寿亭侯”更加准确一些。
自商鞅变法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制度(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后,秦汉两朝均对此进行了沿用,汉朝只是增设了王爵。
在这种爵位制度中,侯爵共分两类,即关内侯和彻侯(后改为列侯),其中关内侯只有封号而无封地,彻侯却是有封地(食邑)的。而彻侯又分三等,分别是食邑为一县或数县的县侯,食邑为一乡或数乡的乡侯和食邑为一亭或数亭的亭侯。
而三国时期,基本沿用了汉朝的爵位制度,虽然由于天下大乱,此时的列侯和关内侯都没有了封地,但在爵位封号上还是有着明显区分的,列侯的封号均为“地名+爵位等级”,而不会在地名 前再加朝代名。例如曹嵩的费亭侯、刘备的宜城亭侯、曹仁的安平亭侯、赵云的永昌亭侯等等,这里的费、宜城、安平、永昌都是地名,地名之前均无朝代名。
由此可见,关羽的“汉寿亭侯”应该指的就是“汉寿之亭侯”。而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记载,三国时期一共出现了两个被称为“汉寿”的地名,一个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汉寿县,西汉时称“索县”,东汉时改为“汉寿县”,三国时则改为“吴寿县”。另一个则在今天四川广元西南,秦惠文王时秦国兼并苴国建“葭萌县”,三国时蜀汉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因关羽受封时蜀汉尚未建立,所以关羽“汉寿亭侯”中的“汉寿”指的应该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汉寿县。至于有人说关羽的封号指的可能是“汉朝寿地的亭侯”,这个显然不大可能,如果没记错,古代根本没有单独称“寿”的地方,我们说的“寿地”一般指的是古代的“寿春”(今寿县),那么关羽的封号便应该是“汉寿春亭侯”。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汉寿亭侯”的解释,“汉寿之亭侯”无疑要比“汉之寿亭侯”更加准确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关羽,汉寿亭侯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6452796db4f221c402e8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