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名臣张华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第二节 名臣张华的相关内容: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
张华(公元231-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县)人,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父张平,曹魏渔阳郡太守。张华年幼丧父,家境清寒, 孤贫无以自立,不得不为人牧羊为生。他并未因此自甘暴弃,向逆境屈服,而是自幼就注意自我修谨,博览群书,故 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 书莫不详览 。他恪守封建道德礼法,为人豁达, 勇于赴义,笃于周急 , 造次必以礼度 。他气质深沉, 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 。彭城刘讷有 人伦鉴 识 ,曾见张华而感叹说: 张茂先我所不解。 曹魏后期,张华仍居乡未仕。当时门阀世族势力方兴,标榜门第阀阅的风气日强。张华因家 族势力单薄,自幼孤贫,虽才华横溢,德行严谨,却一时未能见知于世。同时,他目睹了在曹马斗争中荣辱不定、诛黜无常的政治现状,又受到广为流传的玄学思想 的影响,难免产生出愤世嫉俗的情绪。 名士陈留阮籍看过之后,赞扬张华可谓 王佐之才也! 张华由此声名鹊起。同郡大族名士曹魏吏部尚书卢钦见到张华后,十分器重他。同乡大族曹魏左光禄大夫、方城县侯刘放 亦夸其才 ,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张华。 张华在25岁左右时,被范阳郡太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吏部尚书卢钦在辅政的司马昭面前对张华倍加推崇,张华又转为佐著作郎,参与编撰国史。不久,张华迁长史,兼中书郎。他才识过人,思维敏捷, 朝议表奏,多见施用 ,深得司马昭赏识,遂正式任命他为中书郎。 晋武帝禅代曹魏,转张华为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接近皇帝,位居要冲,具有相当大的实权。他习于吏事, 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 ;他史识渊 博, 善谈史汉 ,谙通封建典章制度。晋武帝曾问他汉代宫室制度和建章宫的千门万户,张华 应对如流,听者忘返。画地如图,左右属目 ,使人大有亲临其境 之感;他博通礼乐制度,亦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武帝修定礼乐,命张华与太仆傅玄、中书监苟勖等人创作正旦行礼、王公上寿酒、 食举乐歌,共十三篇,张华一人即写了《冬至初岁大会歌》、《宴会歌》、《命将出征歌》、《劳还师歌》、《宗亲会歌》、《正德舞歌》、《大豫舞歌》等八篇。 诗歌采用四言或五言诗的形式,内容主要是盛誉司马氏功德、粉饰西晋太平盛世,宣扬皇道德教,虽音韵逗留曲折,诗句庄重典雅,但与《鹩鹪赋》相比,在思想内 容和社会意义方面均不可同日而语。 但张华也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他著《博物志》十篇。《博物志》闻见甚广,取材宏富,是张 华渊博的知识、剪裁取舍材料的技巧和雄厚坚实的文学功底的集大成。只是《博物志》中因多载怪异,而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切实可信。他还创作了一些四言和五言 诗,流传至今的虽寥寥可数,但从中仍可窥见他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在《杂诗》一首中,他慨叹 晷度随天运,四时互相承 ,遂 伏枕终遥 昔 ,回顾了历代兴来隆替的历史,不由得 永思虑崇替,慨然独抚膺。 一个胸怀大志,希望建功立业,憧憬清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在 《情诗》二首中,张华用苍凉苦楚的伤感笔调,表达了与佳人离别后的闲愁哀怨的心情。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 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 等佳句,虽只 是个人悲欢离合的抒发,却反映了他对爱情忠贞不贰的信念和情操。 张华所著的四言诗《励志诗》气宇不凡,颇具教益,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 作。诗文带有一定的老庄思想色彩,同时又仍以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的行动准则。它对仗工整,又不枯燥无味;它引经据典,却不流于晦涩。诗文一开头的 大仪斡 天,天回地游,四气鳞次,寒暑环同,星火既夕,忽焉素秋 几句,即让人感到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这种日与月与,茬苒代谢 的形势 下该如何立身处世呢?他的回答是:懂尔庶士,胡宁自舍 应以儒家经典作为座右铭,即 先民有作,贻我高矩 用玄学思想安身立命,即 安心恬荡,栖志浮 云。 他告诫人们不要 放心纵逸 而是要像耕耘南亩一样去修身修德, 力、来既勤, 必有丰殷 他用 水积成渊土积成山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 成人在始,累微以著,事物之理,墨牵之长,实累千里 等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只有矢志不渝,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辩证关系。他勉励人们要戒骄戒躁,做到 山不 让尘,川不辞盈 用 若金受砺 和水滴石穿的精神,去 进德修业以隆德声 实现复礼终朝,天下归仁的政治抱负。《励志诗》是张华政治思想和哲学观完全成熟 的标志。儒玄并用,以儒为主,是张华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 在这种十分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需要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张华在从政过程中披肝沥胆,政绩突出,不仅深受晋武帝赏识,而且亦博得朝野上下的好评,时人比之为子产。不久,40岁左右的张华就被擢为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成为西晋最高统治集团的成员。 张华在任中书令期间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促成并制定了伐吴大计,从而加快了南北统一的步伐。 咸宁初年(公元275年),距西晋代魏已有十年,距灭蜀也已过十二年。时西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边境战事不多,经多年休养生息,国力强盛, 大晋兵 众,多于前世;资储器械,盛于往时 。而割据江南一隅之地的孙吴,则在暴郡孙皓的统治下,各种矛盾急剧激化。在孙皓毫无限制的横征暴敛下, 民力困穷,鬻 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 , 老幼饥寒,家户菜色 ,可谓 将疑于朝,士困于野,无有保世之计,一定之心 (《晋书 羊祜传》)。西晋攻伐孙吴,取乱 侮亡,统一全国的时机业已成熟。当时,镇守江汉地区的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荆州刺史羊枯上疏晋武帝,陈 宜当时定,以一四海 。晋武帝召集群臣朝 议。司空、尚书令贾充、中书监苟勖和左卫将军冯紞等人 同共苦谏不可 ,郡臣亦多附合,以当时关陇地区氐羌少数族屡叛,官军屡败为由,多不赞成羊祜的建 议。只有张华据理力争,与羊枯、杜预共同主张立即伐吴。晋武帝虽 密有灭吴之计 ,却因 朝议多违 而未做出伐吴的决断。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第二节名臣张华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868cc6cb0bf60613017829.html
分享到:
上一篇:
把握好人生的发球权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