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经注》看南北朝佛教分布情况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从《水经注》看南北朝佛教分布情况的相关内容:[关键词]南北朝;佛教;《水经注》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大发展时期,不管是中外佛教的交流、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建筑的修建还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参与程度都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水经注》的作者
[关键词]南北朝;佛教;《水经注》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大发展时期,不管是中外佛教的交流、佛教经典的翻译、佛教建筑的修建还是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参与程度都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虽然仕宦于北魏,其著作包括的范围却不仅限于北魏。《水经注》所涉及到的有佛教相关记载的地方范围极广,除中国地区以外,还包括中亚各国以及印度等地。这是因为郦道元涉猎广泛,注中不仅引用前人各种地理类书籍以作参证,对于佛教教徒所作各类游记也多有涉及。今列举书中所引佛教徒著作如下: 释道安(314~385)着释氏《西域记》[今佚] 释法显(334~420)着《佛国记》(《法显传》)[今存] 支僧载着《外国事》[今佚] 竺枝着《扶南记》[今佚] 竺法维着《佛国记》[今佚] 康泰着《扶南传》[今佚]。 郦道元为了作《水经注》,不仅旁征博引其它书籍,他本人也曾在其足迹所到的地区做过详实的地理考察,所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也使得其著作对后人参考价值极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类似《山海经》这类古代地理性著作虚浮飘渺人云亦云的缺憾。涉及到佛教方面,郦道元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会在书中对于当时存在的有名的寺院及佛教人物有相关记载,这对我们研究当时的佛教状况也很有参考价值。 一、南亚地区(《水经注 河水一) 新头河、恒曲是流经印度的两大河流,沿河记述了印度很多地名及传说。善长虽未亲至,相关记载多取自曾经真正到过印度地区的释氏《西域志》、法显《佛国记》(《法显传》),可信度仍然很高。 1、新头河: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 度河便到乌长国。 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径中天竺国。 《释氏西域记》曰:新头河,经宾、犍越、摩诃刺诸国,而入南海,是也。(以上为《水经注》原文)董佑诚日:新头河《注》引郭义恭《广志》曰,甘水在西域之东,名日新陶水,释典亦作辛头河,《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梁史诸夷传》谓新陶河总日恒水,非也。今痕都斯坦有河。东西二源,俱出北境,西南流折而东南流,至痕都斯坦所居阿噶拉城北而合。南流径城东,又西南流,右合二水。又东南流,径得恳部落东,又径斯布部落南,入南海。通为札马讷必拉。必拉,译言河,疑即新头河也。会贞按:下文移恒水末引释氏《西域记》,即新头河也,日,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自为东西也,二水谓新头河、恒水。恒水在东,新头河在西。二水皆入南海。此称新头河入南海,而恒水人海在新头河之东,故变称入东海也。(杨守敬、熊会贞校正)查《中国历史地图集》。新头河即今天印度河,所流经地区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阿富汗等地区。 2、恒曲,即今天恒河。《水经注》曰:阿耨达山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一山,俱人恒水。《水经注》记载恒曲流经地区有:拘夷那竭国、毗舍利城、申迦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宝阶国)、僧迦施国、绕夷城、沙祗国、迦维罗卫城、蓝莫塔、五河口、摩竭提国巴连弗邑、旷野精舍、王舍新城、迦尸国波罗奈城、瞻婆大国、波丽国、多摩梨帝国。 3、《水经注》中除前面两条河流经地区以外其它涉及佛教的地方:扶南、耆阎崛山。 二、中亚地区(《水经注》河水二) 中亚有佛教记载的地区有:河水、蜿罗跛稀水、幻尸罗国、犍陀卫国、弗楼沙国、吐罗越城、龟兹国、莎车。 从秦汉时期到郦道元注《水经》的北魏时期,中亚地区与中国的交流一直都很频繁。而作为最早将佛教传人中国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的佛教活动也一直很活跃。《水经注》在中亚国家与地区的佛教活动的记述上,也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但是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康居、安息、大月氏本来是西域诸国中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几个国家,在《水经注》中却并没有多少关于这几个国家佛教状况的描述。杨守敬先生按语说:郦氏叙西域诸国,率本《汉书西域传》,多不标书名。查《汉书西域传》,多涉及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各国人口、军事力量、物产等,无思想方面的记载。又《水经注》引用的《释氏西域记》、《法显传》等书,多为和尚耳闻目睹的西域佛教状况。当时出西域的和尚,其目的地多是印度,对佛教状况描述最多的也是印度,因此《水经注》中缺乏康居、安息、大月氏等国佛教数据,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水经注 中对中国各地佛教状况的记载 因为郦道元生活时期【约470~527】,北魏都城先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398-493】和洛阳(今河南洛阳)【493~534】,他不仅在两个都城都做过中央官吏,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也做过地方官,因此对于河北、山西、河南境内的水文与佛教生存状态记述的比其它地方相对详细。统计《水经注》中当时中国境内所有与佛教有关的地理记述,共三十四处,其中河南省内六处,河北省内六处,山西省四处,山东省二处,陕西二处,江苏二处,湖北三处,安徽二处,浙江三处,重庆一处,江西两处,广东一处。值得注意的是,《水经注》中多次提到精舍。精舍原指佛教修行者的住处,东汉至魏晋,儒生、道士、僧人、玄士皆起精舍,儒生立精舍讲学传经;僧人则在当时佛教初人中土的情况下起精舍修身研经,推行佛教;玄士在名山秀水之间起精舍表示高逸超脱。在统计时。考虑到当时佛教徒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的密切程度,笔者将所有类型精舍均纳入了统计范围。从这一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北方佛教更学术化,更集中于城市,南方佛教更文人化,纵情于山水。 要引起注意的是,当时一南一北有两个佛教中心,洛阳与建业。郦道元作为北魏的官员,当然不可能对位于南朝的建业进行实地考察,因此建业佛教因素较少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北魏都城的平城与洛阳,因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建寺院规模极为可观。其中永宁寺最值得注意。它既见于平城又见于洛阳。《魏书释老志》:天安二年,起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遥,已见之。初掘墓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魏书释老志》:熙平中,于城内太社西,起永宁寺。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则北魏迁都以前于平城曾建永宁寺,塔为七层,迁都后又于洛阳建永宁寺,塔为九层。 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主要为西域,但是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流也不可忽视。史料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通很早就已开始。《后汉书西域传》: 天竺国,一名身毒 至桓帝延熹二年,频从日南缴外来献。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 印度从海上对中国进行佛教传播,可行性很高。 同时要注意的,是西南地区佛教传人的可能性与规模。《史记-大宛列传》中已经有了张骞在大秦见到蜀地物品的记录,并且有过开通西南夷与印度之间通道的尝试。四川近年来也有过多种出土文物左证汉代佛教在四川的流传。《水经注》在这方面没有多少记载,但是通过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这一地区的佛教传人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像洛阳这种国家建都城市,必然会吸引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汇集,必然拥有最丰富的物质资源,这也就使得其文化更容易流传与被人接受。而作为西南重要城市的成都,在佛教的传入方面可能不会比洛阳晚,但在佛教的影响力方面,则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从《水经注》看南北朝佛教分布情况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a36fc517663b99d9072d43.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