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60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的相关内容:对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了英才教育,延请最好的老师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他自己更是时常耳提面命,传授太子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后,就带他一同上朝处理政事,让他单独批阅奏折。可以说,在太子的

对太子寄予很大的希望,从小就对他进行了英才教育,延请最好的老师教授他的学业和武艺。他自己更是时常耳提面命,传授太子为君之道。等到太子成年以后,就带他一同上朝处理政事,让他单独批阅奏折。可以说,在太子的身上,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幼体弱的太子,竟然先于朱元璋一命归西。这对已经垂垂老矣的朱元璋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作为一 个父亲,他失去了最珍爱的儿子;作为一个君主,他失去了辛辛苦苦培育多年的继承人。一夜之间,他老态毕现,痛不欲生。然而,接踵而来的问题,却不允许他终 日沉湎于悲痛之中,必须尽快另立储君,否则,23个儿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不仅会动摇到明朝的统治,更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命安全。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 死后,应该由他的长子朱雄英来继承;可是朱雄英早已夭折,其次子自然就成了皇位的第一继承人。按理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也有继承权。可是这个二 儿子任性胡为,行事荒唐,不受朱元璋喜爱。于是,朱允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不贰之选。

朱元璋感到朱允比朱标更加文弱,对他能否有效地治理国家心存疑虑。于是,他一方面抓紧对皇太孙的培养,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为朱允创造一个稳定的统治环境。

第一,诛杀功臣。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再次把屠刀指向昔日的战友,借蓝玉案大开杀戒,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第二,挑选谋士。朱元璋亲自为朱允挑选了几个能员干吏,这些人当初帮助朱允改革弊政,后来也帮助他把江山拱手让人。

谋士一:方孝孺。方孝孺是大名鼎鼎的开国文臣宋濂的得意门生。他自幼饱读诗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也自谓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明珠蒙尘,生不 逢时。而且此人固执而倔强,被先生戏称为“台州人的硬气”。在洪武年间,这位心高气傲的文人两次被朱元璋接见,却两次被御赐回家赋闲。直到朱允登 基,他才恍然大悟,朱元璋是把这个机会留给朱允,让他死心塌地地报答其知遇之恩。

谋士二:齐泰。齐泰,原名齐德,少有才名,进入官 场后更是一帆风顺,历任礼部兵部主事。更令人称道的是,历官九年,却无半点过失。朱元璋亲自为其更名为“泰”。此人干练强记。朱元璋曾经偶然问起边关将领 的情况,他竟如数家珍,毫无遗漏。他甚至将边将的分布与辖区绘成详细的地图,以供参考。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把他作为兵部尚书的候选人,留给了朱允。

谋士三:黄子澄。黄子澄是朱允父亲朱标的伴读,一直被朱允当作自己的心腹。在朱允被立为皇太孙不久,二人就有过著名的“东角门对话”:一天,朱允 在东角门外遇到了黄子澄,很担心地问他,如果有一天,自己那些拥兵自重的叔叔觊觎皇位怎么办?黄子澄很肯定地告诉他,诸王的兵力只够用来自保;况且百姓 的心是向着您的,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旦他们造反,您一定可以取胜。就是这一番话,给了朱允削藩的决心和勇气,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种下了祸端。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乙酉,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继位。于是,六天后,年仅21岁的朱允就被正式推上了权力的颠 峰。在祖父的长期培养下,年轻的朱允终于有机会把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于实践。他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况且,经过洪武年间的 休养生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是结束“尚武”的政风,改行“文治”的时候了。于是,他在即位伊始,从改革朱元璋留下的弊政开始,打算开创出 一派新景象,这就是史称的“建文新政”。

举措一:改革官制。在洪武官制的基础上,加强文职官员的行政职能,并适量减轻政府的专制作 风。建文元年,建文帝即谕示藩王,不得节制地方的文官武吏,也不得擅自编定领地内的大小官制。这项改革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既是对皇族权利体系的削弱, 同时也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上升。对于朱允来说,这也是他强化个人权力的需要。

中央官制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将六部尚 书的官位提高到一品;二是各部增设左右侍中,官位定为二品。它的作用就是加强了六部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避免了各个部门之间的重复行政。正是在这种情况 下,文人获得了比洪武年间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动辄获罪了。于是他们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敢于对国家大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也是后 来大批文臣甘愿陪朱允殉国的原因所在。

举措二:均免赋税。朱元璋时期对江浙地区实行重赋政策;同时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 以防江浙人偏袒家乡。建文帝继位后,对这一政策进行了调整。建文元年正月,即下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和尚和道士每人占 田不得超过五亩。多占的田地,必须通金麦贷过官府退还给农民。然而,建文帝也做过一些荒唐的事情。由于朱允和他的大臣们,虽然熟谙经典,但是并不了解社会 的实际情况,这导致建文帝的很多政令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建文帝曾经接受方孝孺的建议,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不幸被叔叔的铁蹄打破了计划。出于这一 点,也许应该感谢靖难之役。否则建文帝很可能成为继之后,又一个盲目复古的愚皇帝。

举措三:锐意削藩。明太祖朱元璋始终认为,当 元末农民起义烽火燎原之时,地方上缺乏强有力的宗藩,是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就作出了分封的安排,即把自己的 儿子们封到各地做藩王。希冀于用血缘这一纽带,让藩王来保卫朱家江山。但他却忘记了西汉的七国之乱差点就要得逞,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断送了西晋的江山。

建文帝为首的新政府,对于拥兵自重的宗藩对皇权的危害性,确有清醒的认识。虽然建文帝贵为一国之君,可是那些实力雄厚的叔叔,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皇帝的 宝座。,后发制于人。既然宗藩的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倒不如主动出击。即位三个月后,建文帝就按照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正式开始削藩。但在首难目 标的确认上,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齐泰认为应该先拿燕王开刀,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剪除其他各王,除掉燕王的羽翼,让他孤掌难鸣,最后再收拾 他。在建文帝看来,这两种做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过,一开始就拿实力最雄厚的燕王开刀,在心理上来说有些惴惴不安。不如先积累一些成功除掉其他藩王的经验, 再来对付燕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万事开头难。老天爷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帮了朱允一个大忙:周王的幼子告发自己的父亲有谋反之 意。儿子告发父亲,这个检举给予建文帝充足的借口。于是,建文帝马上命令大将李景隆率兵北上巡边,路过开封的时候,突然包围周王府邸,将周王逮捕,送往京 师。他最终剥夺了周王的封号,将他流放到云南。首战告捷,让大臣们看清了新皇帝的意图。此后,各种告发藩王的奏疏纷至沓来。接下来,建文帝好是一阵忙碌。 湘王,就藩荆州,被人告发谋反,在建文帝派来核实的官员到达之时,引火自焚了;齐王,就藩青州,被人告发谋逆,召至京师,削除爵位,陪周王做伴去了;代 王,就藩大同,因性情暴虐,被人告发,贬为百姓;岷王,就藩岷州,被告发诸多不法行为,也被贬为贫民。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排 除万难,接连废除了五位藩王,颇有些帝王雷厉风行的气魄。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迫使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藩王出手了。藩王中最强大的是燕王。可是 在一年的时间里,朝廷不但没有对燕王采取任何有效的控制措施,反而通过削藩,一再提醒燕王起兵造反的紧迫性。在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付几个无关紧要的 藩王的时候,燕王正在北平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起兵的各项事宜。建文帝错过了时机,也错失了本应属于他的江山。

单从亲情这个角度来说,朱 允是非常重情的。他是一个好哥哥;在父亲朱标去世之后,把几个幼弟接来与自己同住,以抚慰他们的丧父之痛。他是一个好孙儿;在祖父朱元璋生命垂危之际, 侍奉床前,尽了为人子孙的孝道。他是一个好学生,对待自己的师长,始终是彬彬有礼,心存感激。

可惜,在念了一堆“好”字之后,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却让人犯难。建文帝对待臣民宽爱仁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至少不是一个守得住江山的好皇帝。他有无数的文臣为他在政治、经济上出谋划策,但惟独没有找寻一个军事专家为他在征战上出谋划策。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宽爱仁厚的建文帝:文臣无数,却少了武将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d1a0b323d174b5df0fea0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