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变脸,风云4号雄霸天下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0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微信变脸,风云4号雄霸天下的相关内容:刚刚专门重启了一下微信,发现登陆界面真的发生了变化。不过外星探索的小编其实并不会多关注这个界面。用了5年的软件一成不变的登录界面,而且常常是登录就不退出的,卫星视图视角发生了变化,其实很难引起用户注意

刚刚专门重启了一下微信,发现登陆界面真的发生了变化。不过外星探索的小编其实并不会多关注这个界面。用了5年的软件一成不变的登录界面,而且常常是登录就不退出的,卫星视图视角发生了变化,其实很难引起用户注意。微信登录界面的地球已然发生了变化,而且云在动。地图已经不再是非洲大陆,而是咱们中国。不过我们这次的主角不是微信,是风云4号。正是风云4号的功劳才使得微信登录界面发生了变化。这个小变化,看似不起眼,甚至平常。其实其难度有多大你知道吗?就这样一张貌似简简单单的图片,其实我国科学家努力了15年,这样的技术放眼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

感谢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付出,让我们能越发的为祖国自豪和骄傲。小编再次重启了微信,这一刻除了激动,还有一点点想哭的感觉。

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用户在微信启动时,可以欣赏到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祖国全景。这也是6年来微信启动页面首次发生变化,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图片由非洲大陆上空视角,变化为了我们的祖国上空。在这背后,是科研人员15年的坚持与付出。科学家说,这辈子能够啃下这块让美国、欧洲都知难而退的硬骨头,值了!

右侧为用风云四号所拍摄的照片制成的启动页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团队送正样产品出所

太空中,刚从太阳的炙烤中钻入地影,去年年底发射上天的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上,两台完成代际技术跨越的仪器新一代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经受住了太空中巨大温差变化的残酷考验,源源不断地下传遥感数据。

地面上,他们的研制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风四载荷团队的科学家们,长长松了口气。15年的坚持与付出。首席科学家华建文说,这辈子能够啃下这块让美国、欧洲都知难而退的硬骨头,值了!

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这对崭新的中华慧眼正传回大量中国数据。其中部分数据是国际气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国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目前没有任何一颗在轨卫星能够提供。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

没有辐射计,就不是风四;没有探测仪,就不是中国的风四。上海技物所副所长、探测仪主任设计师丁雷这句话所指的,是十几年前,中科院院士匡定波力排众议,支持研制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魄力。

1997年风云二号卫星刚上天,下一代风云卫星就已开始规划。匡定波提出,应该发展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这种利用傅立叶变换原理的探测仪,可以为大气做超级CT把大气从地面开始切片,将100公里大气切成上千层,测出每一层的温度、湿度等数值,为灾害性天气监视和大气化学成分探测服务。

比如青藏高原的冷空气下沉,并流向东部,抬升那里的热空气。这个变化过程原来主要是理论推测,没有实际观测到过。丁雷说,而探测仪获得的数据可能让人类首次真切看到这个过程。

这是遥感领域红外光谱技术的一场革命。早先,美国、欧洲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于技术难度过大、所需经费太多,美国放弃了,欧洲也大幅调整了计划。

中国要不要继续?

2001年回国来到技物所的华建文,在2005年底已带领团队调出了红外干涉信号,原理样机初步成功。匡定波说:尽管这块骨头很难啃,但只要把仪器送上天,就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国际同行公认,探测仪切片数达到1000,是衡量探测质量的分水岭。我们非但要做,而且把目标定在了1500层,这几乎是一个梦想数值。丁雷说,既然要啃硬骨头,就挑最难的尝试。

如今,当中国的探测仪开始提供全球独家的数据时,美国的研发队伍尚未重新聚集,欧洲的仪器还要等到2023年才能发射升空。

当别人放弃时,我们坚持;做成功了,就领先世界。华建文说,过去中国向国外卫星要数据,现在是国际气象界迫切需要中国的卫星数据了。

为一颗星做一辈子,我愿意

光谱通道从5个拓展到14个;可见光空间分辨率从1.25千米提高到500米;地球全圆盘成像时间从30分钟提高到15分钟,未来还可继续提高到5分钟以内随风云四号上天的扫描辐射计,与风云二号上的仪器相比,实现了技术的代际跨越。

成像辐射计的扫描机构瞄准拍摄点的精度有多高?主任设计师王淦泉说,相隔一个足球场的距离,在一边放上成排的1万枚针孔仅0.04平方毫米的细针,在另一边用扫描机构的镜子反射激光穿过小孔,可以准确穿过9997个。

为了精确评价扫描镜的这个精度指标,王淦泉整整想了12年。无法检测校准,又怎知仪器是否达标?2014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资料,有一种设备可以达到在千分之一秒内测出0.1角秒的误差。可国内只有一两家单位可能具备这种技术,但精度能否满足扫描镜的测试需求,却是未知。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往返于北京、西安等地,不断与相关科研人员沟通,促成对设备的改进,终于做出了可以检测扫描镜动态精度检测的仪器。

面对这么多从未挑战过的技术难关,漫长的研发周期考验着科研人员的定性。一般卫星的研发周期是4-6年,但具备高精度定量应用特征的气象卫星的研发周期却长达十几年。一代气象卫星往往要先后发射好几颗,从第一颗到最后一颗上天,又有好几年,再加上在轨运行的维护任务这辈子真的就只够做这一批星了。

项目推进困难重重,团队里的年轻人来了又走了,却仍有不少人一直坚持着。探测仪团队的元老之一王占虎动过离开的念头,甚至还去应聘新工作,可想到做梦都想调出的第一束红外干涉信号,最后一刻还是留了下来。去年探测仪随风四升空,从此感觉天空中多了一个亲戚。他说,为一颗星做一辈子,我愿意。

卫星载荷带民企一起上天

航天器能做多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即使科学家能够设计出最新的载荷,如果关键器件没有厂家能够加工,仍旧是画饼。

项目开始之初,研发团队就饱尝此中艰辛。根据设计要求,载荷中需要一些激光器、分光计,当时国内找不到这些器件,他们发出100多封邮件,全球寻找这些产品。可是,当外方了解到具体参数后,就回绝了技术合作的要求,或者以没有销售许可证为由,不愿卖产品。

自己设计,自己研制,他们开始在国内寻找合作企业。有一种名叫铝基碳化硅的材料,跟铝一样轻,热胀冷缩形变又小,导热性能还特别好,但比铝硬3倍,非常适合做风云四号这种热环境复杂、轻量化程度要求高的卫星载荷的结构件。可由于加工困难,一直没用上。

2009年,国内终于有企业能够加工这种材料。他们马上找到这家企业,和它一起改进技术,最终研制出了国内首套铝基碳化硅扫描机构框架,并成功应用在两台载荷中。现在,这个行业已面对国内广泛的应用。

感应同步器中的码盘是关键部件,扫描仪和探测仪能够实现高精度指哪打哪,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航天要求的产品,国际上也只有一两家能做,一听说产品精度这么高,他们都一口回绝。

最后,科研人员辗转在常熟找到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家厂的主人,退休前是昆明机械厂的总工程师,曾参与过国家组织的相关产品的研发。不过,这家民企研制航天高可靠产品的经验不足。研制人员几乎手把手帮着解决可靠性问题,最终研制出了满足航天要求的国内最高精度的感应同步器。

碳纤维编织材料、特种检测设备、长寿命高性能润滑脂15年,风四团队通过项目,带动了多家民营企业技术升级。尽管民企没有航天产品的管理体系,质量跟踪非常累。华建文说,但看到自己的技术和业务引导,让这些行业得到改变,这种成就与满足感,不亚于卫星上天。

风云四号A星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第一代(风云二号)向第二代跨越的首发星,于2016年12月11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四号卫星(何知洋 摄)

在轨测试表现优异!

风云四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测试任务。测试结果表明,卫星各项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制总要求。

风云四号卫星整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从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卫星搭载了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4台遥感仪器。填补3项国际空白,创下7项国内首次。

纳入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

风云四号卫星将大幅度提高我国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并广泛应用于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环境、能源、航空和海洋等领域,特别是在服务我国军民融合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风云四号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序列,有望在2023年底具备试运行和服务能力,将为我国及亚太地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风云四号

最牛的地球摄影师

▲风云四号拍摄的地球24小时画面

再来看动态效果

纵使风云变幻

也逃不过天眼

向航天科技工作者致敬!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微信变脸,风云4号雄霸天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f67febe0178f835c044ac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