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旗袍开叉处包边图解揭秘民国时期旗袍为何要两边开叉的由来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6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奇闻趣事旗袍开叉处包边图解揭秘民国时期旗袍为何要两边开叉的由来的相关内容:旗袍被称为中国女性的国服,它也是我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国时期代表着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但可能很多女性朋友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民国时期产生了诸多争议,在初期被称为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被

旗袍被称为中国女性的国服,它也是我国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国时期代表着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但可能很多女性朋友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民国时期产生了诸多争议,在初期被称为资产阶级情调,甚至被冷落的20年。在九十年代初才开始被大家穿着,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具体情况听探索君细细道来。

旗袍两边开叉的由来

在三百多年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贞人的后裔满族妇女,因气候寒冷都穿一种肥大的直筒式的袍子。她们为了方便劳作,在袍子的左右两侧开衩,在骑马登山或下江河时,就把袍子下摆扯起来系在腰间以便于自如行动。在平时又把开衩的地方用纽襻扣住,既可保暖又能显示出女性的风姿。满族人入关后满族妇女跟随八旗兵走进华北平原入住北京城。由于满族人都被纳入了八旗序列,所以满人也被称为旗人,妇女穿的这种服装被称为旗袍,满语则称为衣介。

满族衣介

后来在清代的皇族王府及八旗的妇女中,更在穿戴诸方面发展成为戴旗头(两把头、大板头)、穿旗鞋(厚底盆鞋)、着旗袍、戴旗饰等一整套的装束。

在老北京的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等地,就曾专门有为清宫中的女眷及旗人妇女制作旗头用的绢花等装饰品的作坊。

旗人的这种装束老北京时还有不少典故呢!如说穿旗袍是为了限制妇女的步幅,旗鞋能使妇女的步伐更稳,旗头是为了使女性的腰板挺直,戴耳坠子则是为防止女性不雅的急回头,否则就会打着女性的脸正像相声大师侯宝林在相声中演示的那贵族大家闺秀的女子行走、扭头、说话时的形象那样,极具风趣。

清顺治时入关定都北京后,曾下令百姓必须剃发易服以表对清朝的归顺,从而逐渐在旧京百姓中让满族旗袍成为满汉两大民族的通用服装。汉族的妇女觉得旗人女子高领、细腰、长袖、长身的衣裳较过去穿的长袍很得体、很轻便、很好看,纷纷仿效。

五四运动刮起旗袍风

另有人认为民国初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新生的事物方兴未艾,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华的传播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后提倡的新文化思想,促使我国一些百姓的服装向西方各国男女服饰的演变,中国的旗袍是一次女性服装的革命。

民国政府也曾提倡女子的礼服可采用上衣下裙的西欧样式,后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妇女们领悟到曲线美的道理,在裁制衣服时改变了传统女服的长袍形式胸肩腰臀完全的平直状态,于是新颖的旗袍儿走进北京及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住户,富贵人家的太太小姐们穿起用各种衣料精心制作的色彩鲜艳的旗袍儿,从上世纪初起盛行于社交场所和四合院中,并逐渐传向全国城乡地区,作为大都市的上海后来又结合西欧服装的样式,对旗袍做了现代化的改良成为大众型的模式,正像一些影视剧中妇女穿的各式旗袍那样婀娜多姿,从选料、花色式样、做工等各方面搭配很得当,那时被称为改良旗袍,其最大的改变在于袍腰不断收缩,使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从遮掩人体曲线到显现凹凸有致的女性美,如细纺旗袍轻盈而妩媚,镂金碎花旗袍华丽而高雅,黑色绸缎料高领无袖旗袍,则凄美似有哀愁而又不失神秘各式各样的旗袍体现着女性静止的典雅美与高贵美,其彻底摆脱了满族的旧有超长宽肥的模式,这种改良后的新旗袍1929年时还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定为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另外相传清代最后的溥仪皇帝的后妃婉容、文绣在走出紫禁城皇宫前后的一段时期曾有个御裁缝,专门为后妃设计制作新式旗袍,其改良的新花色新式样不但受后妃喜爱同时也从宫内流传到民间。

宋庆龄为旗袍代言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孙夫人宋庆龄也逐渐改穿旗袍,她为了体现对民族传统的珍视和喜爱,此后几十年内无论居住在上海还是北京,她的服饰一直以旗袍为主,素雅深色的旗袍显示着从容端庄高雅的女性美,曾成为标志性的中国国服。另据原蒋介石士林官邸的待从们爆料,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极爱好收藏各式各样的旗袍,她有个专门的御裁缝张瑞香,一年364天(过年时准休一天)不停地为宋美龄做其喜欢的多式样的旗袍,而剪裁制好后宋美龄只喜爱的看两眼然后就存放在衣橱内,其大衣橱内堆满了众多样式靓丽花色的旗袍,堪称世界之最。

宋庆龄旗袍照

五四运动后北京的穿旗袍之风极盛。在王府井、前门等地的一些服装店、绸布铺以及街市的裁缝店都用中国的传统面料丝绸锦缎等做成单、夹、棉较高档的旗袍,讲究的主人还要绣上不同的花边和吉祥的图案。

四合院里的太太小姐们发髻高挽身段婀娜窈窕多姿,体现了中国女性身上的东方神韵。而在老北京的一些平民百姓中最流行的则是似旗袍样式的毛蓝布衫,夏天时敞身穿,冬天时套在棉袍的外边,夏暑天时还穿一种用阴丹士林布做的短袖、矮领、开衩到膝部的长褂,非常合体、省料又凉爽轻便。

这类旗袍成为解放前平民妇女和女学生们非常爱穿的服装,突出的一点是旗袍内不穿长裤,取而代之的是丝袜线袜和内裤。

20世纪30年代中,北京一度提倡新生活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无袖旗袍,认为它过于暴露而有伤风化,为此事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还曾亲自到中山公园大门口去捉拿过穿无袖旗袍的女性,曾惹得议论纷纷。

解放以后穿旗袍之风俗曾一度绝迹,很多精致的旗袍被焚毁或压入箱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旗袍才风光又现,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改良赋予更多的新意。这种四季皆宜的旗袍儿,给妇女们带来风采。

旗袍儿这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亮丽服装,演示着中国女性的美丽,被喻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穿旗袍也已成为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妇女名人的一种时髦和收藏宠物。中国旗袍受到世人的赞美,东方妇女的美令世人交口赞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奇闻趣事旗袍开叉处包边图解揭秘民国时期旗袍为何要两边开叉的由来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2dedb1ad3ec8450001e5d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