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后朝军师”命不济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刘基:“后朝军师”命不济的相关内容:以辅佐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但是他却未能像、那样获得皇帝充分的信任和褒奖。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他仅仅得到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而功劳不及他的人却位居公、侯。可以说,他得到的勋位,根本无法与其功绩成
以辅佐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但是他却未能像、那样获得皇帝充分的信任和褒奖。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他仅仅得到一个诚意 伯的爵位,而功劳不及他的人却位居公、侯。可以说,他得到的勋位,根本无法与其功绩成正比。这固然与朱元璋自身个性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基实际上是党 同伐异的牺牲者。朱元璋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的道理。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朱元璋感到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如何处置为他出生入死的功臣武将,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刘基的被边缘化,让他感受到了这些功臣武将对朝政的左右能力,也感觉到了他们对皇权的威胁。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出身于浙江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由于天资聪慧,除了诵读经典外,涉猎广泛,经史子集、天文兵 法、历算星相无所不窥。而且博学多识,文才出众。我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学过他的名篇《卖柑者言》,其中提出了著名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见解。元顺 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便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可惜,在的腐朽统治之下,刘基的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处,只能赋闲在家,以诗酒 自娱。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陷南京,其势力稳步向外扩张,渐及刘基的家乡。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为了笼络人 才,对所辖区域内的士绅频频挥动橄榄枝,刘基、宋濂等人都在招揽的计划之内。面对朱元璋至诚的邀请,不甘心老于山林的刘基颇为动心。通过对朱元璋统治政策 的考察,刘基下定决心出山辅佐朱元璋。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抵达南京。
刘基刚刚抵达南京,朱元璋就迫不急待地召见他,从 经史直至时政,无不成为交谈的话题。刘基提出“时务十八策”,分析天下形势,为朱元璋制定了一个伟大的战略计划。他指出:虽然在江南地区,朱元璋有两个强 大的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处在两面夹击的不利位置,但这些都不足为惧。以张士诚的个性来说,如果说朱元璋挥师进攻陈友谅,“自守虏”的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 动;但是要是先进攻张士诚,力量强大的陈友谅就一定会趁虚而入,在腹背进行攻击。所以战局的关键在于陈友谅而不是张士诚。如果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就一定 会闻风丧胆,一击即破。并且,陈友谅虽看似强大,但他胁主夺权,上下离心,并不是一点弱点都没有。如果先攻下陈友谅,则朱元璋王业可成。刘基还给朱元璋设 立了著名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战略。经他这一分析和指点,朱元璋被刘基的才华横溢和高瞻远瞩所折服。刘基成为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并把他与张良、诸 葛亮相提并论。民间则叫他“后朝军师”,以区别于“前朝军师”,认为他俩都是神仙下凡,智慧盖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刘基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的几个预言,更让朱元璋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年,刘基的母亲病逝。为了给母亲尽最后的孝道,刘基恳请朱元璋准其回家为母 奔丧。此刻大战在即,朱元璋苦苦挽留刘基,刘基也只好先以国事为重。过了一段时间,对垒双方之间出现了一段空隙。这次,刘基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葬母,朱元璋 只好答应。临行前,刘基交待朱元璋说,浙东投诚的苗兵和洪都新附的降将,都有叛变的可能。果不出刘基所料,二支队伍不久都发动了叛乱。因朱元璋事先有所准 备,所以并未酿成大祸。刘基此次预言虽是以天象变化为名提出,但实际上是根据对局势的判断所得来的推论。这让朱元璋在心中惊叹不已,对刘基更是言听计从。
但朱元璋的推崇,却未能阻止大臣们对刘基的排挤。朱元璋能够稳坐天下,主要是由于淮西武人集团和江南文人集团的支持。在战乱时期,武将冲锋陷阵,文人出 谋划策,没有任何矛盾。一旦国家安定,到了论功行赏之时,隐藏的矛盾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淮西集团的武人,多半是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都是一群自泥 腿子成长起来的统帅。经过战争的洗礼,他们有幸存活,脱颖而出,成了新贵,他们瞧不起江南文人。“们出生入死,和当今皇上都曾称兄道弟。你们这些穷酸 文人,靠一张嘴就飞黄腾达,没有资格与老子平起平坐。”而江南文人同样看不起这些淮西武人,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一群草莽武夫,凭着一身蛮力,靠着与朱元璋的 关系而获得高位。“如果不是我们,你们怎么可能打胜仗?”
就这样,互不相容的两个集团,开始了漫长的明争暗斗。李善长是淮西 集团的代表,在淮西集团颇有影响力。他也是最早出来辅佐朱元璋的知识分子之一。本来李善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左右逢迎,沟通与协调双方的矛盾,但他 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江南文人的包围之中,尽量拉拢淮西集团,打压江南文人势力。江南的文人自然也不甘打压,群起抗争,深受朱元璋器重的刘基自然成为领 军人物。作为朱元璋的开国第一谋士,刘基为人刚直不阿、清廉公正、执法如山,他不会,也不屑于阿谀奉承。
这一切都逃不过朱元 璋的眼睛。李善长同淮西集团一干人等拉党结派,已对朱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某种威胁。于是,朱元璋将计就计,利用这种矛盾,在重用淮西集团的同时,又用江南 势力来监视淮西集团,使两派的矛盾日趋尖锐,借此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所以在开国伊始,朱元璋在封李善长为丞相的同时,又封刘基为御史中丞,借以互相 牵制。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到淮南、开封巡视,并布置北伐事宜,命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在南京留守。城中大小事宜,二人协调处理。临 行之时,朱元璋特意嘱咐刘基,让他大胆放手去惩歼除恶,肃清朝廷,对官员的不法之事进行纠正。正巧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赃枉法,被逮捕起来。李彬为李善长的 亲信,他的弄权正是在李善长的纵容之下干的。李善长于是亲自去说情,希望刘基能够卖他几分薄面。但刘基坚决不允,并派飞骑禀报朱元璋,请诛李彬以正法纪。 这时京城大旱,李善长正在组织人员祈雨,恰在这时,朱元璋同意杀李彬的批文也到来了。李善长问刘基:“在祈求上天下雨之时,可以杀人来冲撞上天吗?”刘基 回答到:“杀李彬,天必雨。”遂杀了李彬。自此,李善长与刘基的矛盾公开化了。
这年秋天,旱情仍在继续。李善长等淮西集团之人,不断 以天谴为由攻击刘基。最终,朱元璋借口天不降雨是因御史台制造冤狱而导致的,遂把巡按御史下狱;接着又命大臣上书,直言时弊以求雨。一向耿直的刘基,马上 上书朱元璋,他在奏折中说道:“不降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战死士兵们的遗孀被集中在一起,又不准改嫁,又不准与家人见面,数万名寡妇心中的怨恨凝聚 成的阴气太重;二是死亡工匠的尸骨被暴尸野外,未得安葬;三是把张士诚的降族都编为军户,民怨太大。这都有违天意。”朱元璋马上按刘基的意思,把这些事情 办妥当了。但是十天过后,仍未下雨。刘基的料事如神大打折扣,朱元璋对刘基的能力产生质疑。刘基面对淮西集团的攻击,加之朱元璋的不信任,已经嗅到“山雨 欲来风满楼”的前兆了,于是借口妻子去世,而告老还乡了。在与淮西集团的斗争中,刘基甘愿败下阵来。
刘基并未能因自己退出朝廷而远离 是非。洪武十年,淮西集团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胡惟庸升为左丞相。他同样是较早跟随朱元璋的人。加之心胸狭窄,胡惟庸始终没有忘记得罪淮西集团的刘基。他借口 说此地有王气的征兆,话锋一转,说刘基一心想得到这块宝地,为自己营造坟墓,让子孙积阴德。本来就迷信的朱元璋听罢,当即派人逮刘基父子进京。事后刘基虽 然保住了性命,但他已经深深感到即将到来的危机。胡惟庸借刘基生病之机,送药毒死了刘基。作为淮西集团控制大权的绊脚石,刘基一次次地被陷害,最终惨死。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淮西集团的权力已经膨胀到无法无天的地步,连刘基这样被朱元璋倚为左右手的人都难逃他们的毒手,其他不附己的大臣的下场便可想而知。
面对淮西集团势力的日益膨胀,朱元璋有些坐立不安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为了自己的皇位着想,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打算,朱元璋深知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既然利用刘基为首的江南集团来制千刀万剐唐僧肉约淮西集团的办法行不通,留给朱元璋的只有屠杀一条路可走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刘基:“后朝军师”命不济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347e2737de65f8160a28ad.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