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科学家从物理学角度解释《圣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十七世纪科学家从物理学角度解释《圣的相关内容:一本十七世纪的畅销书试图证明诺亚大洪水是彗星造成的,到了1737年已经印了五个版本,还翻译成德文。PHOTOGRAPHBYFINEARTIMAGES,HERITAGEIMAGES,GETTYIMAGE


一本十七世纪的畅销书试图证明诺亚大洪水是彗星造成的,到了1737年已经印了五个版本,还翻译成德文。 PHOTOGRAPH BY FINE ART IMAGES, 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数学家魏斯顿(William Whiston)坚持要化解数学定律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PHOTOGRAPH BY THE PRINT COLLECTOR,PRINT COLLECTOR,GETTY IMAGES根据哈雷的计算,1680年的大彗星会每575年飞过地球一次。魏斯顿由此往前推算,指出这颗彗星在公元前2342年曾经造访过;据信大洪水就发生在那年。 PHOTOGRAPH BY 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GETTY IMAGES魏斯顿著作中的银河系星球图。有历史学家称他是「那个年代的萨根(Carl Sagan)」。 PHOTOGRAPH BY SSPL, GETTY IMAGES
(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十七世纪的科学家从物理学角度解释《圣经》提到的奇迹和异象。
根据史料记载:「1680年秋末,曼哈顿上空出现罕见天象,人心惶惶。」
这个可怕的天文异象是颗彗星,而且亮到连白天都看得到。不过,1680年的大彗星跟现在的本田-姆尔科斯-帕伊杜莎科娃彗星(45P/Honda-Mrkos-Pajdušáková)一样(这颗彗星目前离地球不远,去年12月31日才经过近日点),不是末日的征兆,反而是科学上难得的契机。
牛顿观察了1680年的大彗星,并且计算出彗星的轨道,证实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而天文学家哈雷(Edmund Halley)也观察了这颗彗星。牛顿计算出来的轨道,让他还推敲出另外24颗彗星的轨道,并且预测这些彗星下次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时间点。
1680年的大彗星还启发了牛顿的一位密友:他是数学家魏斯顿(William Whiston),因种种精密的数学运算驰名欧洲。
据魏斯顿的说法,这颗彗星数千年以前曾经非常接近地球,而且近到让地球浸在彗星尾巴的水汽里,彗星的引力还把地表底下的海水拉到表面来。
一言以蔽之:这颗在17世纪让世人称奇的彗星,在远古时代还带来空前绝后的豪雨,造成《圣经》提到的大洪水。
当《圣经》遇上科学
魏斯顿当今的知名度比不上牛顿、哈雷等人,但资历一样显赫。他接任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Lucasian Chair of Mathematics,编按:史蒂芬·霍金亦曾获此荣誉职位),也游说英国国会通过1714年的《经度法案》(Longitude Act),提供重赏给能在海上测量经度的人,让航海迈入新纪元。
另外,他和许多同时期的学者一样,也是一位神学家,更决心要化解数学定律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佛斯(James Force)对魏斯顿和牛顿着墨甚丰;他说:「魏斯顿和牛顿与现在的科学家不同之处,是他们假定《圣经》所言为真,上帝造物可以用来解释祂的另一本著作《圣经》。我们现在通常会让科学归科学、宗教归宗教,但牛顿和魏斯顿不会这样。」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不仅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还提出机械宇宙的概念。这套思维如下:上帝不会自己去推行星绕太阳,而是创造物理定律(像是万有引力),让这些定律掌管这些琐事,而这些定律是直接依照祂的意念来维持的。依照这个学派的说法,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就是由这位「神圣建筑师」设计、建造和维持运行的。
不过,有些思想家发现一些矛盾之处:假如上帝创造了绝对不会出错的自然法则,为什么《圣经》上有些纪录又与这些法则相悖?
英国神学家伯纳特(Thomas Burnet)的畅销作《地球神圣理论》(Sacred Theory of the Earth,暂译)就提出这样的质疑。举例来说,他在书中计算全世界的水加起来都不足以酿成诺亚的大洪水,就算再加上连续下四十个昼夜的大雨也一样。
伯纳特认为,大洪水的故事不能只看《圣经》所写的文字,一定还有别的科学方法可以解释。
是谓天谴?
这种说法相当大担:伯纳特等于是说,《圣经》有些部分不是神圣的启示。有些批评者认为,虽然上帝创立自然法则,祂会为了达到目的让这些法则暂停运作,毕竟这样才算是神迹。
但是,牛顿和他的同温层不接受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宇宙的物理法则是神圣的:魏斯顿写道,万有引力依循「恒定、有效果,而且超自然又神奇的全能上帝之影响」。换句话说,让星球运行的万有引力,本身就是天天运作的神迹;至于那些让大家议论纷纷的「神迹」,其实只是偶发的罕见事件,但一样能以科学解释。
这就带出1680年的大彗星了:在他的《地球新论》(New Theory of the Earth,暂译)中,魏斯顿强调《圣经》从来不是寓言或科学文本,而是历史叙述, 「真实陈述这颗地球由混沌而生的过程,以及随后每日可见的变化,直到星球变成人类的居所」。据此,他认为现代思想家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解释《圣经》字句描述的种种神迹。
他写道:「若《圣经》所言为真,确实是自然造物主所创造,我们必然能遵照世界运行的法则找到适切的范例。吾人知其果,遂推得其因。」
魏斯顿依循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法则,认为《圣经》的大洪水是彗星造成的。根据哈雷的计算,1680年的大彗星会每575年飞过地球一次。魏斯顿由此往前推算,指出这颗彗星在公元前2342年曾经造访过,而据当时所信,大洪水就发生在这一年。
《创世记》:「当诺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
魏斯顿认为,这可以用接近地球的彗星来解释:彗星的引力让地壳破裂,而彗星尾巴的水汽让大气层高空的水汽饱和,因此降下灾难性的豪雨。大雨加上彗星引力牵动,让地下水涌出变成大洪水。
虽然这颗彗星遂行上帝旨意,魏斯顿也明白指出这不像宙斯降下雷击、并非上帝丢一颗彗星到地球来,而是远古就创造出来的,依照物理法则的运行完成任务。
有人评论如下:「上帝预见人类会犯下韬天大罪,必须严惩,因此在天地创造之初便备好作为天谴用的彗星。」
异言堂
魏斯顿将著作献给牛顿,而牛顿也替他背书,认为魏斯顿的理论是合理的。
佛斯说:「假如牛顿完全不同意魏斯顿的彗星与洪水理论,或是不接受他自己的理论被魏斯顿用来解释《圣经》的真理,他绝对不会让魏斯顿接替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
这本书在当时大卖,1737年已经出了五版,还翻译成德文。但是日后的理论和发现改变了世人对太阳系形成、彗星、地球结构与历史的看法,魏斯顿的理论因而遭弃。 (就连哈雷计算的575年周期,日后也发现是错的。)启蒙时代蓬勃发展,世人也开始怀疑《圣经》内容的真实性。
魏斯顿本身也变成笑柄,有人批评:「这位怪异的神学家拿牛顿的理论和1680年的大彗星,做出极尽荒唐之事!」十九世纪天文学家弗拉马利翁(Camille Flammarion)说,魏斯顿的书证明了「上个世界里,再怎么荒谬的事都有人复诵,而且出版后一定有人传播。」
不过,当今的历史学家对魏斯顿就没这么刻薄了。他是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一方面有虔诚的宗教信仰,但又认为人类可以深入探究上帝创造万物的道理。
佛斯说:「以科学和数学的创新来说,魏斯顿远远不及牛顿。」但是,「他努力不懈地推广牛顿对科学的贡献,和牛顿式的科学—宗教连结,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的萨根。」(编按:Carl Edward Sagan,1934-1996, 为著名天文学家与科普作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十七世纪科学家从物理学角度解释《圣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556f35be3346f94609c84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