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元老,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66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四朝元老,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相关内容:您当前位置:首页明朝历史四朝元老,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杨一清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明景泰年间,一清

您当前位置:首页 明朝历史 四朝元老,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化州城人(祖籍云南安宁)。晚年居丹徒。明景泰年间,一清父杨景任化州同知。

景泰五年,(1454年)一清诞生于州署。杨景致仕后居州城。一清幼聪颖,7岁能文,以奇童蜚声四乡。11岁随父迁居巴陵,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一清历侍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官至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两次入阁预机务,后为首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杨一清为明朝名臣,多有建树。弘治间督理陕西马政,力矫积弊。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称为善政。他巡抚陕西,选卒练兵,加强边防。在陕8年.实地考察山川形势,悉心研究边防。向朝廷奏陈边防方略,建议在延绥、宁夏、甘肃三镇设一指挥机构,总制三镇军务,沿边筑城墙、墩台,设卫所,募守军。朝廷采其议。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命一清总制三镇军务,建设边防。正德五年,安化王真反叛,一清总制军务,很快平定叛乱。在平乱中,一清劝宦官、监军张永剪除大权奸刘瑾,张永从一清计,乘献俘奏功之机,向武宗揭发刘瑾不法罪行。刘瑾因此被诛,朝野额手称庆。正德六年一清任吏部尚书,凡为刘瑾构陷者,均予以平反复职。“朝有所知,夕即登荐。”

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起用一清为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一清曾三次总制军务,主管三边防务,边境安定。世宗比之唐朝大将郭子仪。嘉靖八年,因与内阁重臣张璁政见分歧,受攻讦排挤,被?命致仕。翌年受诬陷,削职,一清病卒。

《明史》称杨一清“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一清死后数年,世宗追复其官,赠太保,谥文襄。国人纪其功德,将他在镇江南山寺旁欣赏过,并撰文赞颂过的13棵古松,称为太傅松。化州人尊他为文襄公、景邃公,并于州署建景邃台,以志景仰。

督理马政

1502年,刘大夏举荐杨一清任都督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西北地区产马,当地的少数民族以马来交换中原地区的茶叶,这就是“茶马贸易”。茶马贸易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回鹘人赶着大批的名马入朝,换回中原的茶叶。宋代设了专门机构――茶马提举司来管理茶马贸易。明代,明太祖制定了严密的制度,下令用四川的茶交换西北的马,以供给军队,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茶叶的供给来控制西北的少数民族。但到了明代中后期,有些人为了牟利,携带私茶与西北人交易,而西北人有了茶的来源,也就不常赶马来,马政渐渐废弛,军马供应不足,军队的战斗力也失去了保证。

杨一清就任后,驻扎于平凉、固原。他接受的是一个烂摊子,牧马的草场只有66000多顷,养马军人只有700多名,马也只有2800多匹。杨一清深知军马对于军队作战的重要性,决心恢复明初设立的金牌制,使纳马像交田赋一样,必不可少。于是他施行了五项重要措施,即复金牌之制、专巡检之官、严私贩之禁、均茶园之课、广价茶之积,使茶马贸易的介入者上至巡茶御史,下至黎民百姓的权利和义务都更加合理,茶课、茶运等各个环节都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此外,杨一清又提出要增马种、增加牧马军人。四年后,茶叶已集中于官府,积茶20万公斤,茶叶的运输则招商进行,不必劳烦民夫;西北的马大批赶来,共买得番马9000多匹。在杨一清的整顿下,川陕茶马贸易迎来了黄金时期。

总制三边

延绥、宁夏、甘肃是陕西的三边,战略地位很重要。杨一清一生曾三次总制三边,时间分别是1506年,1510年及嘉靖初年。

明代,西北有瓦剌、鞑靼两个蒙古部族。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挥师南下,在河北怀来土木堡大破明军,俘虏了英宗祁镇,这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来于谦等人团结军民,进行北京保卫战,重创也先军队。这一战后,瓦剌元气大伤,开始走向衰落。鞑靼的势力范围则逐渐扩大,常常攻扰边境之地,边民饱受其害。

杨一清喜好经世之举,平常就留心边防,在陕西数年,对边防事务熟思已久。受命伊始,他根据三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策: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他提议在延绥安边营石涝池至横州150公里的地段上,应设立墩台900座,暖谯900间,驻守兵4500人;石涝池至边营81.5公里,应设立墩台,连接宁夏东路;花马池应设立卫所,守兵不足,应予招募;自环庆以西到宁州,应增设兵备一人;横城以北至黄河南岸原有的36个桥墩,应予以修复。

除修边外,杨一清还着重进行抚民工作。他上疏请求蠲免宁夏的一半赋税;给两淮盐引34万,以充实固原等地的边储;利用流民开发陕西;整饬各级官吏的队伍;这些措施实行后,边民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智诛刘瑾

明代曾有好几个官吏把持过朝政,刘瑾就是其中之一。刘瑾是武宗即位后,刘瑾得到宠幸。他利用武宗好玩好乐的特点,日进新奇的玩意,使武宗荒废了朝政,趁机掌握了军机大权。刘瑾得势后,加紧培植羽翼。他假传圣旨,让自己的私党刘宇、曹元等入内阁,把持了内阁大权。然后,他又令内阁下剌令,使宦官能干预地方的民政事务。至此,刘瑾独揽了大权,加紧排除异己。杨一清在修筑边墙的时候就曾遭他陷害,并被加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了大牢。后来在李东阳等的营救下才得以获释。

这件事过后,杨一清决定铲除刘瑾。他留心观察,发现宦官张永与刘瑾有矛盾。于是他有意接近张永,这时,安化王朱造反,杨一清受命前往平叛,张永担任监军。杨一清对张永说,朱不难平定,只是内变不可测,令人忧虑。张永问内变是什么,杨一清在张永手上写了一个“瑾”字。张永为难地说:“刘瑾势力大,耳目众多。”杨一清说:“你也是皇上信赖的人,你可趁向皇上报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种种恶性,并说天下人怨恨刘瑾已久,再不铲除恐怕会生不测,皇上一定会听从你的话诛杀刘瑾,刘瑾一除,你就会更加受到重用,且留名后世。”张永问:“万一事情办不成该怎么办?”杨一清说:“你去说一定能行,如果皇上不信,你就跪地请死,并剖心证明你说的不是假话,皇上一定会被你打动,你得到圣旨后就立刻行事,不要拖延。”张永听完杨一清的剖析,终于决心依计行事,诛杀了刘瑾。杨一清亦因此就任吏部尚书。
驰骋诗坛

杨一清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写诗作文也毫不含糊。明初,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为事,其诗看似雍容华贵,其实内容贫乏,千篇一律。这种诗风把持了诗坛100年左右。后来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崛起主张效法唐诗,以杜甫为宗,力图改变“台阁体”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开赴古主义的先河。杨一清的诗有忧国忧民的抱负,雄浑苍凉的风格,而且富于真情。他生活阅历广,诗歌内容极其丰富,诗的成就不在李东阳之下。

杨一清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宦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三次退休,55岁被诬入狱,77岁高龄时又再次受诬,被革职查办,真是三起三落,历尽了宦海风波。另外,他平时十分留意国计民生,且久治边境,亲眼目睹百姓的种种困厄。所有的这些,使他的许多诗反映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如:“十日阴无一日晴,满门苔色断人行。潦伤空自伤禾稼,河挽应难洗甲兵。客枕怕移沾湿处,邻家惊听坏垣声。飞茅破屋知无数,不禁忧时种种情。”诗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有时他用诗来表明自己做人的准则,如:“志存国计宁辞谤,力纠官邪岂近名。”、“旧日危言真为国,平生直道岂干名。”等。有时他也用诗来揭露各种时弊。如:“漕规百年渐成弊,民财已尽兵兼疲。豪门贷券不知数,公未入私逋迫。奸人复此恣渔利猎,罔念膏血成涂泥。”最后,他发出感叹:“荆棘根存旋复兴,膏盲病在难为廖。”

杨一清一生游历极广,所到之处,也多有题咏。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常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抱负。如:“百尺高楼倚碧空,乾坤登眺几人同。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冲烟浦外,浩歌声在水云中。东流万里终归海,不尽狂澜砥柱功。”从这首写岳阳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一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豪气。又如:“长江万余里,来自岷山巅。……猗欤嗟哉,雨云变态晨昏殊,风波世路多艰虞,元气一脉须匡扶,何人能作砥柱乎?柱乎柱乎今有无?”此诗歌、与前面的诗相似,暗寓匡扶天下之意。

李东阳对杨一清的诗很推重。《石淙诗稿》中,李东阳在卷一、卷二有评点20多条,颇多赞语。而对杨一清的诗作了深入了解、系统评价的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李梦阳与杨一清有师生之谊,他高扬“复古”的大旗,力图一扫诗坛上萎靡的诗风。他把杨一清及李东阳奉为明代中叶诗歌革新的先驱,认为他们“力挽一发回千钧”,是挽颓波、开新风的诗坛宗师。李梦阳受杨一清委托,选校、评点了《石淙诗稿》,他认为杨一清的诗忧国忧民,沉郁苍凉,有盛唐及杜甫诗歌的风味;感情真挚,写景高妙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诗的风格多样,时而堂堂正正、雄健俊伟,时而清新流丽、蕴籍婉转。

总之,杨一清的诗内容丰富,视觉独特,感情真挚,主要学唐诗,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在明代诗坛上,杨一清与李东阳是并驾齐驱、鼎足而立的双雄。

心系故园

杨一清虽多年忙于政务,四处奔走,却总对故土怀有一片挥之不去的深情。故乡,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考进士时,名字下注的是:“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民籍”。他的故居前有螳螂川祁宗政新书网,水流石间,铮钲作响,泠然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为石淙。杨影在镇江的居所,就命名为“石淙”,就是在给人题诗或自己作文的时候,亦总是以“石淙”落款。种种行为,都表明杨一清不忘故土,而这些行为都是自觉的。

1486年,杨一清奉母命请准朝廷,回云南会族。杨一清在云南大约呆了9个月,游览了各处的古迹名胜,拜谒了先贤的祠庙。此外,他还祭扫了先祖的坟墓,想到父亲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葬祖坟,不由悲从中来。1515年,杨一清因政务繁忙,无暇抽身,就上疏求得皇帝恩准,让其子杨绍芳代替他回云南安宁祭扫祖坟。

杨一清心念桑梓,以至有人到云南任官时,他都要殷殷嘱托。何孟春到云南任巡抚时,杨一清赋诗送别,说:“百年文教要荒外,万里江山节制中。兵甲未须论远略,疮痍应合念人穷。只缘休戚关吾土,披发缨冠此意同。”云南人毛玉回乡守孝,杨一清为之送行,不禁回忆起故乡的种种往事。后来毛玉家居的时候,在城中买了空地修建书院,并聘请名师来教乡人子弟,杨一清为书院题名为“养正”,并殷殷希望能早日造就“吾乡无限人间秀”。

杨一清的著述可分为两类:一类散文,大多为奏议,如《关中奏议》、《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通家杂述》。这些著作在关切国计民生、整治边防、革除弊政等方面有许多切实的建议,表现了杨一清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另一类是诗歌,其代表是《石淙诗稿》,为其门生李梦阳、康海编,有李东阳、李梦阳、康海等人的评点。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四朝元老,武英殿、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左柱国,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711c58a57e0926e50932df.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