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之现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3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浅析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之现象的相关内容:(1)与宗教信仰有关。据陈垣先生《史讳举例》载: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父子皆以子为名,不以为嫌也。宋王弘之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谦、僧绰、僧虔,从

(1)与宗教信仰有关。据陈垣先生《史讳举例》载: 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曰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献之嗣子静之,祖孙父子皆以子为名,不以为嫌也。宋王弘之僧达,孙僧亮、僧衍,从子僧谦、僧绰、僧虔,从孙僧祜,叔侄皆以僧为名,不以为嫌也。 《宋书》卷四二载刘棉之长子虑之,中子式这,少子贞之。卷四五也载王谦之子应之。父子皆以子为名,不以为嫌。之所以出现这种父子不嫌同名的现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宗教信仰有关。 陈寅恪先生在其《天师道与滨海地区之关系》一文中指出: 六朝人最重家讳,而 之 、 道 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细,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王鸣盛因齐梁世系 道 、 之 等字之名,而疑《梁书》、《南史》所载梁世系倒误(见《十七史商榷卷》伍伍《萧梁世系》),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以命名,而不能据以定世系也。 据此,王羲之父子应为信奉道教之世家。《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云:(王羲之)曾 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 。次(子)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洲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曰: 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 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 可见,王氏父子都信奉道教。又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记载: 王羲之父讳正,故每书正月为初月,或作一月,余则以政字代之。 又可见其很注重家讳,从而可以更加肯定其家庭不避 之 字与信仰道教有关。 至于南朝宋王弘家庭,据《宋书》卷四二《王弘传》载: 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人也。曾祖导,晋称丞。祖洽,中领军。乃南朝有名的世家大族,理应注重家讳 。但据《高僧传》卷七《宋京师龙光寺竺道生传》载: 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从之(竺道生)问道。 同传又载: (王弘从子)王微以生比郭材宗,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高僧传》卷八《齐上定林寺释僧达传》载: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藉远风素,延止众造寺。 《高僧传》卷十三《齐东安寺释昙智》载: 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并深加识重(释昙智)。僧虔临湘州,携与同行。 可见,王弘之家族与佛教有密切关系,为信佛之世家,其宗教也反映到名字之中,用和佛教相关的这,如 僧 、 昙 等字来命名,长幼都可为之,毫不以为讳。而且这种以 僧 、 昙 和佛教相关的字来命名的现象,在当时社会比较普遍。 由此可见,南北朝之时,世人常用与其宗教有信仰相关的字来命名,信仰道教之人常用 道 、 之 、 灵 等字;信仰佛教之人常用 僧 、 昙 、 惠 等字来命名,父子等长辈、晚辈都皆可为之,即便是世家大族也不以为讳。 (2)与民族出身有关。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因此在北方可能还流行着少数民族的语言。道武帝时,晃懿 言音类帝 , 以善北人语,为黄门侍郎。 (《北史》卷八九<艺术>上《晃崇传附弟懿传》)魏末于谨因能 解诸国语 (《周书》卷一五《子谨传》)而受到重用。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篇云: 齐朝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言及弱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既然在北方流行着胡语,那么汉文化所特有的避讳文化,如果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程度不高,也不会太重视。据陈垣先生《史语举例》所讲:前秦苻坚字永固,而其长子又字永道;北魏献文帝名弘,其子孝文帝名宏,皆不避家讳,甚至有的名字完全相同,如安同父名屈,同长子亦名屈。细考其民族出身,可以发现他们是胡人。苻坚祖苻洪 略阳临渭氐人也。 (《晋书载记》)卷一一二《苻坚传》)。 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进入中原后,随着登级称帝,汉化程度的加深,也要讲究避讳。清朝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卷十一云: 贾思勰《齐民要术》注兰香者,罗勒也,中国为石勒讳改,今国以名焉,且兰香之国,美于罗勒之名,故既而用之。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其先辈也要避讳,而且有的还极为严格。北齐高祖高欢,父名树立。据《北齐书杜弼传》云 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 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 杖之。弼进曰: 礼,二名不偏讳,子炎之罪或恕。 高祖骂之曰: 眼看人,乃复牵经引礼。 叱令出去。 (3)和家族出身有关。一般说来,世家大族如无特殊情况(如宗教信仰等)都很注重家讳,《颜氏家训》卷二《风操》篇云: 近在扬都,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又云: (北齐)尚书王元景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这样之人,肯定不会让子孙与其长辈犯嫌名与偏讳之事。 而陈垣先生《史讳举例》云: 南齐萧道成,字绍伯,其父承之字嗣伯,父子同字,不以为嫌也。且萧道成父名承,而其第六子又封承安王,父子祖孙不避嫌名也。 又云: 宋明帝名,其子废帝名昱,父子不避嫌名也。 但据《南齐书》卷二《高帝纪下》载: (萧道成)召司徒褚渊、左仆射王俭,诏曰: 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云:刘宋建立者刘裕乃 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皇祖靖,晋东安太守。皇考翘,字显宗,郡功曹。 又云 帝素贫,时人莫能知,唯琅琊王谧独深敬焉。 可见,宋、齐皇室出身并非世家大族,对避讳有时要求也不会太严格。 总之,南北朝时期父子不嫌同名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特殊的时代和环境背景的,但在后来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唐宋以后,这种现象就比较少见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浅析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之现象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58f79a11eabb65bf909b805.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