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4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的相关内容:虽然以“同意内退”的方式稳妥地处置了第一宰相李善长,但同时又不得不对中书省宰相府的领头人空缺问题加以认真和周全的考虑。在他看来,中书省宰相府之所以对皇权构成侵犯和威胁,关键在于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居



虽然以“同意内退”的方式稳妥地处置了第一宰相李善长,但同时又不得不对中书省宰相府的领头人空缺问题加以认真和周全的考虑。在他看来,中书省宰相府之所以对皇权构成侵犯和威胁,关键在于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居功恣肆;如果换上一个小心谨慎的大臣可能不会这样,而且这个人的资历还不能太老,这样他就无功可居,所有的问题也就了。那么具备这样条件的宰相候选人究竟是谁?朱皇帝看中了秘书出身的汪广洋!

汪广洋,字朝宗,江苏高邮人,少年时拜元末大学问家余阙为师,广学博览,精通诗书,后流寓到安徽太平。朱元璋渡江时,汪广洋被召为元帅府令史,这是一个相当于参谋兼秘书的职务,因此说汪广洋是朱元璋的老部下,先后在江南行省内任行枢密院掾史、江南行省提控、正军都谏司等职。

《明史》对汪广洋是这么评述的:说他“淹通经史,善篆隶,工为歌诗”,“廉明持重”和“繁治剧”。换句话来说,汪广洋精通经史,擅长篆书和隶书,诗歌也写得不错。一句话,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接着uber黑寡妇《明史》又讲起了汪广洋的性格特征,说他遇事很能深思,心细又精明,善于处理烦琐的细务工作。因此说,他是一个典型的秘书型人物,不可称之为人才。但即使这样,汪广洋还是很为朱元璋所赏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秘书出身的人往往没多大的主见,重用这样的人,其好处就在于听话,在领导的眼里他是个好干部、未来的红苗子。故而汪广洋在朱元璋心目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谨小慎微的老实人也会遭人害

汪广洋在干了几年元帅府秘书后,被朱元璋提升为江南行省都事,类似于江南行省的秘书长。再后来就被提拔为中书右司郎中,又被“外放”为江西行省参政(可能近似于副省长)。洪武元年,北伐军攻占山东后,他被朱元璋任命为山东行省参政,“抚纳新附,民甚安之”。也就是洪武元年十二月汪广洋被召入了宰相府,任中书省参政,这是汪广洋第一次“入政”中书省,但时间很短。洪武二年汪广洋又被“外放”为陕西参政。洪武三年,宰相李善长一度病假,中书省长官空缺,皇帝朱元璋采取变通办法,任命汪广洋权领中书省右宰相事,即主持宰相府工作,这是汪广洋第二次进中书省工作,其职务有了明显的提升(具体实务则更多的是由精明能干的右丞杨宪去处理)。可令汪广洋没想到的是,自己回中书省工作不到半年,就让野心勃勃的手下人杨宪给撵回了高邮老家。杨宪撵走汪广洋的由头是,说他赡养老母不周到,也就是有“不孝”的犯罪嫌疑。可就在汪广洋回到老家不久,戏剧性的事情又发生了,“撵人者”杨宪突遭身首异处的不堪结局。那么究竟是谁与杨宪有着这么大的过节而要下这么狠的毒手?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

◎杨宪被杀的警示

因为杨宪曾经上奏皇帝朱元璋,说李善长不是一块宰相的料,又因为杨宪想利用自己在位主持工作之际,对整个中书省宰相府做了大手术、大改造,这就等于要砸烂淮右集团的“大本营”!无形之中也就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了,其结果毋庸赘言。

杨宪的悲剧告诉当时的人们:谁要想在淮右集团的“大本营”中书省宰相府头上动土,那你得首先掂量掂量自己。而在这场实力角逐和斗智斗勇中,基本上一直躲在幕后的淮右集团核心人物李善长在人们不经意间轻轻松松地赢了个大满贯。什么叫借刀杀人?想必那时的淮右集团的人都会会心一笑。杨宪被杀了,下令杀人者是皇帝,那么当时朱元璋是否意识到这表象背后的种种玄机?似乎还没有,不过他倒是想起被杨宪劾奏的“老秘”汪广洋或许是受了冤枉了。

◎“老秘”汪广洋政治人生顶峰时刻的开始与终结

就在杨宪被诛杀后,汪广洋被皇帝召回。洪武三年十一月,他被朱元璋封忠勤伯,食禄360石。朱元璋在诰词中高度评价汪广洋为“繁治剧,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可能这是汪广洋一生享受到的朱元璋给予的最高评价。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以病去位,朱元璋就正式拜汪广洋为右丞相。这是汪广洋第三次入中书省,也是他在中书省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次(整整在那里工作了三年),且还是独相,即以副宰相身份主持宰相府工作整整三年。

这三年对于很有创见的人来讲,应该是极易发挥个人才干,搞出一些像样的工程与政绩,让人们刮目相看;可对于谨小慎微的汪广洋来说,这三年却过得不容易啊!

汪广洋与李善长原先都是朱元璋的旧人,且在元帅府里共事过。但他俩个性差异很大,也可能不投缘,两人之间似乎往来并不多。因此说皇帝拜汪广洋为右相,实为用心良苦:

第一,李善长为相时很独断,宰相府中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他安置的。在这个“铁桶”一般的宰相府里安排一个与李善长来往不密切、不属于淮右集团的人容易发现问题。

第二,汪广洋谨小慎微,没有李善长那样张扬、揽权,由他来出任宰相府官长,相权与皇权也就不容易冲撞。

对于朱皇帝的这番良苦用心,作为他的老部下又以心细著称的汪广洋当然会心领神会;而对于前任宰相下台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潜台词,他也看得一清二楚:第一,不能独断专行,要多向皇帝请示;第二,皇帝朱元璋对老宰相李善长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于是以谨慎为其职业首务的“老秘”汪广洋上来后主动地疏远李善长这个“下台”干部。

汪广洋这样做,很得皇帝朱元璋的赞赏。但不久麻烦来了。疏远了老前辈李善长,汪广洋在工作上很不顺畅,中书省大多数人都是李善长提拔的,你汪广洋对他们的“大恩人”如此不恭敬,他们当然会在工作中不配合,于是汪广洋麻烦不断,烦恼多多。对上即朱元璋,由于他谨慎小心,廉明持重,常常向皇帝请示、汇报,刚开始时,朱元璋认为这是自己慧眼识才,很为得意,但时间长了,终于厌烦了汪广洋:“大小事情都要向我汇报,我还要你这个宰相来干什么?!”终于洪武六年(1373)正月,因为“无所建白”,汪广洋被朱皇帝降为广东行省参政。

淮右集团权势巅峰时刻的到来——第三任宰相胡惟庸“独相”汪广洋因为“无所建白”——说白了就是因为窝囊、抖抖豁豁而被罢相,这时大明帝国的中书省又缺少了领头的长官,相比于汪广洋的无能,朱元璋倒是想起了“老战友”、“能人”李善长来了。李善长虽说致仕居家,但他对政务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且中书省的属员,如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官,都是他一手提拔、安置的,他人虽去职,但声威仍在,很有遥控政柄的作用。要跳过他有时候还很困难。再说李善长尽管独断,但能见利害于机先,决成败于庙堂,一个宰相应有的基本条件,他都具备了,就是有个令人无法容忍的大毛病——他太贪权了。要是既不让他当宰相,又能将国家大事处理得很好,这样的万全之策该有多妙啊!于是朱皇帝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李善长毕竟没有明显的大错,一下子那样处置,似乎也过分了点,再说有些事连我这个做皇帝的自己也拿不准主意,还得要请教请教他老宰相呐。如此做法,也好显得我朱元璋如今虽然贵为天子,但绝非是薄恩寡义之徒。朱皇帝拿定主意后经常上李善长家跑跑,多咨询咨询,如此下来,表明皇上对老宰相的眷恋与恩宠依旧。而汪广洋办事乏力,皇帝朱元璋就往李善长那儿跑得更勤。对于这一点,李善长也看出来了:皇帝对汪广洋已经失望,他就因利乘便地向朱元璋推荐起与自己亲厚的人进中书省,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21d4959746b0c849089e17.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