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中国语言的发展史介绍!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556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普通话”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中国语言的发展史介绍!的相关内容:今天的社论带给你一篇关于“普通话”演变的文章。欢迎阅读语言中隐藏着一段曲折的中国历史。对13亿中国人来说,普通话现在是国家的通用语言。然而,对于说粤语、客家话、闽语、吴语、赣语和湘语的中国南方人来说,

今天的社论带给你一篇关于“普通话”演变的文章。欢迎阅读

语言中隐藏着一段曲折的中国历史。

对13亿中国人来说,普通话现在是国家的通用语言。然而,对于说粤语、客家话、闽语、吴语、赣语和湘语的中国南方人来说,普通话却是如此陌生。对北方人来说,这些南方方言就像“鸟语”,根本听不懂。

但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作为一种不断改革的语言,普通话并不是纯正的汉语,而这些南方的“鸟语”才是我们的祖先真正说的语言。

01

公元前560年,晋国召集北方诸侯讨论如何攻打楚国。

然而在这个时候,楚国很强大,刚刚打败了晋国的盟友吴国。日益衰弱的北方领袖晋国,被他无力领导公众攻击楚激怒了。然而,他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因此,晋国大臣范将注意力集中在北方江戎首领居之身上,指责戎人破坏和激怒北方诸侯,导致了南方楚国的分裂。

作为中原地区不懂华夏先民语言的戎人的首领,居之此时并不卑不亢。他当场读了一本名为《青蝇》的书:“青蝇营就停在范。他不是一个绅士,没有信仰或诽谤。”

容闳的演讲一直与中国的演讲不同。菊治能够背诵《诗经》,并亲自与各诸侯国的王子和大臣进行公开辩论。这就涉及到一个语言问题,就是说,说各种方言的诸侯国自己能听懂的是什么语言?

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国人是否已经说了一种与今天的普通话相似的通用民族语言?

对此,《论语》给出了答案。

《论语》记载,“子曰有礼貌,诗、书、礼皆雅言。”这意味着当孔子背诵《诗经》、《尚书》并主持仪式时,他说的是“雅言”——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共同语言。

对于有3000名弟子的孔子来说,如何与来自各诸侯国的弟子沟通,以及在各国旅行时如何向各国国王宣传自己的思想,只能通过古代华夏人的共同语言——“西尔维亚”来沟通。

语言学家指出,在古代,“雅”和“侠”是相通的。所谓大纲,是指古代河洛方言,从夏代传下来,在今天的黄河和洛水地区广泛使用。自夏商周都城位于河洛地区,东周迁都洛邑后,作为东周各诸侯国与天下共主交流的共同语言,《大纲》此时开始向洛阳音倾斜,洛阳音是后世汉人广泛使用的“洛阳读音”的古老来源。

说起来,无论是西北荣民的首领居士,还是今天山东一带的孔子,他们都在谈论汉文的“官话”——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高雅语言背后的古老河洛方言是流传于江浙一带的吴语,是福建话、客家话、粤语等的共同祖先。存在于福建、广东和台湾。

换句话说,吴语、闽语、粤语、客家话等今天被视为鸟语的语言更接近于汉族先民所使用的语言,而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现代普通话此时仍未诞生。

内部方言混杂的古代华夏人通过优美的词语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正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孔子游历各国,百家争鸣,他才能够说得清楚明白。

02

从夏、商、周到西晋,由于我国各个朝代的都城基本上都是围绕黄河洛水的长安和洛阳由西向东摆动,特别是东周、东汉和西晋都有都城在洛阳,这使得古代河洛语中的“洛阳读音”这一典雅的词语逐渐成为古代汉语所推崇的一种通用语言。

相传所著《李周·秋官·达步行者》一书,实际上是写于汉代,书中记载,在先秦时期,作为的“步行者”,他掌管着诸侯的朝会,派遣使节到各国传达国王的命令,他经常要用先秦版本的“普通话”来训练各国的人员,用的例子是优美的文字(“如许,甲骨文,并约定引咎辞职”)。

西晋八王之乱后,金氏南迁,但南迁的士绅们仍然说着中原的“洛阳读书音”这一优美的词。当时,陈夏(今河南泰康)的著名学者谢安(320-385)南迁建康后,仍喜欢用洛阳纸醉金迷的腔调读诗。安从小就患有鼻炎,他的发音很鼻音,这可能有点像今天汉语拼音中的“ong”的发音。但当时,建康市(南京)的所有人都觉得谢安的《洛阳读书音》太好了,全市的人都喜欢捏着鼻子学谢安的话。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晟勇”。

谢安的《罗晟咏》正是中国古代通用语言《大纲》,是西晋士绅南渡后带到南方的。

▲谢安的《洛阳伽蓝》是一句古话。

《洛阳伽蓝》作为东晋及宋、齐、梁、陈等南朝的官方语言,逐渐吸收了金陵地区的一些古代吴越方言(此时南京由建康改为金陵)。到了南朝齐梁时期,南方贵族逐渐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体系。这是根据东汉和东晋洛阳皇室的旧发音而编写的《金陵大纲》,传播了一些金陵(南京)大纲。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人渡海来到这里,一边学习汉字,一边把“五音”变成了“金陵雅音”。后来,日本人把长安的“唐静雅音”称为“汉音”。今天的日语是在中国的“金陵雅音”和“唐静雅音”的基础上,融合日本本土方言形成的。

03

西晋灭亡后,虽然中国在南北朝时期(420-589)经历了近200年的大分裂时期,北方民族继续南迁,但中国的雅印制度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而是不断凝聚在一起。

在当时的南方士绅眼中,他们认为金陵的雅韵是中原的正统,而北方的雅韵则是在其他民族的长期入侵下“逐渐与洋人融合”的。相反,南方的色调更保留了洛阳典雅的色调特征。

梁武帝时期,陈庆之(484-539)护送袁浩北上洛阳。他与北魏大臣杨·就梁、北魏时期的国统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北魏时与杨争论不休的陈庆之以轻蔑的口吻说:

“魏很兴盛,犹有胡。郑硕是一脉相承的。当他在河的左侧时,许多皇帝签署了诏书。现在他在梁朝。”

梁朝的陈庆之说金陵的曲子很好听,但北魏的大臣杨却听得懂。这首先归因于北魏孝文帝(467-499)的改革。

在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国分裂严重,外国人不断南下,但到了公元490年,23岁的北魏孝文帝开始将都城从平城(大同)迁至洛阳,并强行推行汉化运动,包括取缔胡夫,改变汉族风俗,并要求所有30岁以下的鲜卑人学习汉语“雅音”。

孝文帝规定,所有不懂汉语发音的鲜卑官员都要“降职罢官”。当孝文帝强迫提升中国人时,他的皇后冯坚决反对。为此,北魏太和20年(496年),孝文帝直接废除了冯从皇后到,理由是皇后拒绝改变中文优雅的发音为。

在这方面,孝文帝解释说,如果他不学习汉族人的发音,即使是鲜卑人也会在几代之后再次变成野蛮人(“如果这种情况仍然普遍,几代之后,劳工组织下的人民将再次被派遣”)。对于孝文帝来说,鲜卑人是作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可以说,汉族人的标准雅俗发音,是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重要标志。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乱世,匈奴贵族刘元和后来的北魏孝文帝都非常推崇汉化和汉语,使源于河洛古语言的优美的汉语语音得以保存在北方,尽管整个北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了200多年。因为当时北魏和南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发展的,即传统的洛阳读法发音相近,这就使得南北朝的标准语言没有太大的差异。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南北朝时期成为可能

04

隋朝统一南北后,当时的音韵学家陆法言制定《切韵》来规范国家标准语言,他重新整合了南北朝时期孤立的南朝《金陵大纲》和北朝《夏洛大纲》,形成了隋朝新的官方大纲体系。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也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典雅发音,以及秦汉统一帝国转型后形成的洛阳读音为官方语言。直到五代十国及北宋时期,洛阳方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通用语言,仍然占据着很高的地位。

北宋时,一位著名的官员寇准和其他人讨论了世界上最正统的发音,他说:“世界上只有西洛人。”这意味着洛阳的读书声调是世界正统的高雅声调。两宋交流时期的大诗人陆游(今浙江绍兴人)在《老学庵笔记》中也写道:

"洛阳是中原地区唯一发音最准确的地方."

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开始发生急剧变化。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两宋,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崛起,并向南方猛攻。由于北方平原地域辽阔,又有一个,使得胡语更容易在北方渗透和传播。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北方方言有一种更加陌生的颜色,而南方方言由于山水的阻隔而能够保存汉族的古老语言。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北方汉族大规模南迁。在北方士绅将吴语融入金陵雅音的同时,中原人从河洛古语区也南迁到福建和粤东,吸收了一些当地的越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福建方言区,从而为汉族保存了古老的语言种子。

当时,随着北方胡族语言继续向南冲击,汉族人也开始使用一些轻蔑的语言,如口头和书面语言中的“胡话”、“胡话”和“鲁莽”,这实际上包含了早期汉族人对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鄙视。

05

但是语言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如前所述,从夏、商、周到隋唐,中国的首都一直是黄河的洛水地区,从西向东围绕着长安和洛阳。然而,从五代十国开始,长安和洛阳开始衰落,开封崛起。

开封的崛起意味着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都城由北向南的摇摆趋势即将形成。

▲中国首都和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东移、南移和北移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崛起后,开封的汴京方言作为北宋的都城,也对唐、京的雅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北宋时期,在汴京方言的影响下,汉族的清雅声调开始与开封的特点融合,形成了后来被称为“宋调”的清雅声调或“中州调”。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方言》和《宋寅大纲》仍然属于古代汉大纲体系,与现在的河南方言是两回事。

1127年,女真战士南下摧毁北宋王朝。随着宋代南迁和南宋的建立,汉族的清雅声调系统再次分离,并逐渐分裂为后来的南方官话系统和北方官话系统。这也是当时南北政治和军事对抗的结果。

自唐代以来,今天属于北京的幽州地区一直是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活跃地区。当时,唐代有一种叫幽州方言的汉族边缘方言在幽州地区流行起来。受契丹、女真及后来蒙古人的影响,幽州方言开始融合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北京话。

然而,随着蒙古人的到来,原本位于河洛古语中原雅音系统边缘、远离中原雅音系统的幽州方言,将很快开始在未来700年内彻底改变汉语的历史。

06

1127年,北宋被女真人摧毁。随后,在女真和蒙古人的统治下,北方地区的官话系统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中古音转变为近古音。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中国南北共同尊重“洛阳尹姝”的原有局面被改变了。这时,随着宋代南迁和南宋的建立,南方官话发展成为南方官话,而北方官话随着契丹、女真、蒙古的相继入侵,逐渐形成北方官话体系。

当时,南方官话以南京为基础,而北方官话主要流行于华北。

1279年,蒙古人正式进攻并摧毁了南宋王朝。在前一次灭金战争和随后的灭宋战争中,蒙古人在中国北方和四川等南方地区实施了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政策。这导致契丹人占领幽州,女真人进攻北宋。北方缓慢变化的语言和发音系统遭到了全面的攻击。

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由于北方汉族人的大规模民族屠杀和杀戮,加上战乱造成的瘟疫、饥荒和人口的不断南迁,北方出现了一大片“真空语言”的地区。自夏、商、周以来流传了3000多年的中原古代雅音系统也在北方的毁灭性袭击中遭到破坏。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作为唐代幽州方言的一个直接分支,“大渡语”开始出现,它是今天北京方言乃至普通话的雏形。

此时,受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侵蚀影响的幽州方言和后来的大渡话,已经失去了古代中原雅音系统所具有的所有浊音和入声。

由于中国古代汉族的雅音和洛阳的读音(如入声)的消失,在阅读许多源于元代的大渡语古诗词时,往往无法押韵,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这些古诗中有许多是押韵的,而始于元代的北京话(普通话)在蒙古语传入汉族后几乎完全消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用普通话读古诗时往往无法押韵的最重要原因。

大规模的种族大屠杀使北方地区“腾空成为一个巨大的语言区域”甄空之后,元朝政府规定学校教学中必须使用以“大都”(北京话)为标准的世界通用语言,使“大都”(北京话)逐渐在北方地区流行起来,成为广泛流行的北方方言的来源。

成吉思汗和蒙古人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对古代中国人的发展是一场灾难。

也是在这个时候,经历了少数民族侵蚀和改造的北京话开始逐渐成型。另一方面,元杂剧和散曲的盛行极大地促进了大渡话的传播。元朝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主要以元杂剧用韵为基础,基本反映了当时元朝都城语言的面貌。当时的语音系统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中国北方的大多数汉族人开始逐渐改变他们祖先的语言,以唐朝的幽州方言为基础,说大渡话(北京话)。

我们祖先的语言已经悄然改变。

07

然而,大明帝国生来就肩负着复兴汉语的重任。

元朝统治了近百年后,“流放路虎,恢复中国”的大明帝国正式建立。此时,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已经被严重侵蚀和改变。当时,在以大渡话(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官话体系中,如入声等古代汉族语音体系已被扫除和破坏,但在南方官话中,古代汉族优美的语音仍然保留着,这延续了汉族语言的血脉。

朱迪篡夺皇位,迁都北京后,他从南京迁移了大量人口,并把南方官话系统再次带入北京。在这种情况下,从明朝建立到清朝中叶,南方官话系统对北方官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入声、押韵等古汉语语音在明初的北京方言中已经消失,但南方官话的清雅语音却为北京方言注入了古汉语清雅语音的种子。

在北京方言中,以“伯”为例,南方发音读“伯”,北方发音读“宝”。前者主要用于书面语言,而后者经常用于口语。此外,例如,“颜色”中的“颜色”在北方音中读作“shai”,而“颜色”中的“颜色”在南方音中读作“se”。

这些复音字的出现,是利用明帝国建立后南方遗留下来的古汉语优美发音抢救北京话的成果,从而使北京话沾染了太多的少数民族“血统”,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雅”元素。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将汉文典雅的音调重新注入中国官方语言体系。

明朝于1644年被摧毁,满族人定居北京后,他们强迫北京的汉族人迁移到南方城市(今天的北京崇文区和宣武区),而满族人定居在内地城市(今天的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当时,北京市内的满族人说南辽语,而外地的汉族人说燕京话。在满族人逐渐融合学习北京方言的过程中,“满语汉语”最终形成,这是今天北京方言乃至北京话普通话的最终源头。

清朝建立后,北京方言开始吸收满语、蒙古语和回族语言元素。例如,北京方言中的“有”和“胡同”都来自蒙古语。“英俊”、“下垂”、“送”、“医生”、“叫喊”和“奶妈”这些词来自满语。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例。这部创作于清朝中叶的作品,也是曹雪芹在北京生活期间创作的,并被编入了大量的满语。例如,在《红楼梦》第十四章中,鱼宝说,“我希望我今天能读到它。”“愿望”这个词来自满语“babacituttu”。

在《红楼梦》第16章中,赵沫沫说:“我们,主人,只说得好,到了就忘了我们。”“前面”是满语“jakade”,指的是地点和时间。

对此,红学专家周表示:“没有满汉民族的融合,就不可能产生《红楼梦》的作者和作品。”满族作家老舍也说过,“满族应该与京剧的创作者分享一份荣誉。”由此可见,满语对北京方言乃至普通话有着深远的影响。

08

然而,语言连续性的强烈惯性使得“满语”——北京话的推广并不顺利。当时,清初的北京话仍带有浓厚的明代南方口音。此外,许多南方官员根本不会说北京话,更不用说全国,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了。

作为回应,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终于发火了。

自他登基以来,雍正一直对南方人不讲“普通话”(北京话)感到恼火,这使他无法理解。在雍正看来,南方人,尤其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南方人,当法庭裁决正确时,第一个和鸭子说同样的语言。因此,雍正决定以闽粤人为第一目标。

1728年,雍正正式下令在福建和广东设立“尹正书院”,为期八年,以推广普通话。它还规定,如果福建和广东人在八年后仍然不能学习普通话(京腔),那么福建和广东的儿童、监考人员、龚升、学者和举人都将被禁止提及科举考试。

作为封建时代实现社会阶级提升的最重要途径,雍正扬言要取缔闽粤学生的科举资格,这立即把两省的官员和学生吓死了。雍正颁布法令一年多后,仅在广东省就建立了2000多个专门教授普通话(北京话)的尹正学会。

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和其他原因,雍正的普通话推广活动没有继续在广东和福建。然而,在雍正的推动下,以满语为基础的北京话开始正式确立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并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南方版本的北京官话。从那以后直到清朝末期,北京话的流行程度越来越高,它是以满语为基础的,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普通话系统。清末民初,北京话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在江湖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雍正强迫福建和广东人学习普通话,促进了满语的广泛传播。

在雍正看来,推行普通话作为共同语言是建设统一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满汉民族斗争的背景下,语言也成为民族和阶级斗争的工具。为此,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1864),洪秀全,一个广东客家人,说着一种古老的汉族方言,被称为满语-汉语“用胡言乱语混淆中国”。

09

然而,语言的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形成。19世纪,随着德国、意大利和其他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从德国到意大利,再到日本,人们努力构建一种共同的民族语言。

光绪二十八年(19021993年),帝国大学堂的首席讲师吴汝纶去日本学习政治。他发现日本已经普及了以东京方言为基础的国语。吴汝纶深受鼓舞。回国后,他提出用北京话统一国语,并将其命名为“国语”。

在吴汝纶提出这一观点之前,清朝的“官话”一直是满语,所以吴汝纶的提议也遭到了强烈的抵制。然而,鉴于当时的不利形势,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清朝于1909年正式下令将基于北京方言的普通话更名为“普通话”。然而,它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12年,清朝正式灭亡。

虽然北京话的雏形——大渡话,自元朝定都北京以来就已出现,但经过明清的变迁,北京官话也融合了南北音、满语、蒙古语、回族等多种语言特色。民国政府也为统一民族语言作出了巨大努力,这在晚清是不可能完成的。

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召开“统一发音会议”,确定“国家发音”的标准。会上,一些代表提出,虽然北京话是汉语的一个分支,但作为深受蒙、满、回语言影响的语言,北京话被少数民族语言侵蚀后,古汉语中所有的浊音和入声都消失了。最后,会议表决将古汉语的入声和锐音融入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老话中,以解决北京话不能与古诗词押韵、远离古汉语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种不在现实中使用的语言,按照古代汉语标准设定的“旧国音”没有实际语境,人们不能自然地说它。这使得1913年通过的“旧民族音调”成为一种“灭绝的语言”。尽管如此,由于入声的消除会打乱中国传统诗歌的规则,降低中国古代散文的节奏,因此在民族语言中保持入声的力量仍然相当强大。然而,作为反对者,反对者主张尊重现实,使用实际使用的北京话作为新的民族音调。

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兴起,传统诗歌逐渐失去了在过去统治文坛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1924年“全国语言统一筹备委员会”决定放弃“旧国音”,用北京音作为“国音”的标准,这是“新国音”的起源。

此后,从1924年到1949年,除了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国语”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1924年,当学者叶弘回到福州讲学时,他惊讶地发现“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讲普通话,这使他非常惊讶。仅仅十年前,他是全校唯一会说普通话的人。”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改革运动继续进行。1955年,北京普通话被选为新国语的标准语言。考虑到民族融合的问题,政府决定将“国语”的名称改为“普通话”。作为回应,当时的教育部长张奚若说:

“为了强调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强调我们所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平等,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使用民族语言一词。如果你称它为普通话,你担心它会被误解为将中国人置于该国其他民族之上。”

至此,经过从清末到民国乃至新中国几十年的讨论和改革,“普通话”这一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终于成型。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将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话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现代白话为语法规范的中华民族通用语言”

至此,一个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现代版“普通话”终于成型了,它失去了古代汉语的入声、全浊等发音特征。虽然它与古代汉族祖先的语言和发音相去甚远,并深受许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但一种广泛通用的汉语终于在中国生根发芽。

然而,当时间回到蒙古人入侵中原之前,当时中原的土地已经像今天一样使用两种语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普通话”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中国语言的发展史介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3c2ada425a3700ae03ba6c.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