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书生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书生的相关内容:说起念书人,人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与之想关联的词语,比较正面的如“温文尔雅”、“风骚才子”、“翰墨书香”等等,不那么重听的
说起念书人,人们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些与之想关联的词语,比较正面的如“温文尔雅”、“风骚才子”、“翰墨书香”等等,不那么重听的如“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无论是褒是贬,没有谁把墨客与“残忍无情”等布满血光之灾的词汇联络起来。要说有,最著名的是那句“秀才碰见兵,有理说不清”,不过这仍是说明确一个意思:墨客无力,墨客无用。在古代,一些文人自嘲的话也能说明问题,如“万言不值一杯水”、“宁为百夫长,胜做一墨客”、“空有相怜意,却无相怜计”等。这些诗都把墨客说得一钱不值,大概有他们人生失路时的自卑心理作怪,但的确也说明确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墨客们都是念书较多的的一群,他们的素质比较高,因此涵养也比一般人好,在现实中处于弱势职位。他们一般不会做一些残忍无情的事儿,最多只是多发几句怨言,虽然怨言有时不太好听,被统治者砍头割舌,但与别人并没有多大的危害。可是,盘货盘货中国历史,墨客仗剑杀生,墨客滥权的事也不在少数。手段最残忍也最出名的要数秦国的宰相李斯。勤恳修业,志存高远,以言进谏,登堂入室。
墨客之所以能成墨客,当然与他们勤学有关。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来比,显得愈加丰硕,纯真,抱负化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念书越多,往往越是对现实不满的原由。不过,不满归不满,对于他们来说,最多只能做一个“言客”,一般当不了实干家。对一个墨客面言,能做帝王身边的一个“言客”已经算得上人生的庞大成功了。
李斯本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人,年青的时候做了一个小辟。但是他并不满意,以为这样混下去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他一不做,二不休,辞职不干了。他意识到,凭他那时的能力,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不大概有什么大的时机。于是他认那时的儒学大师荀子为师,同荀子一起研究“皇帝之术”。 李斯做学问很是用功,学到了一些治国的真本事。学成之后,他选择去处时,毅然选择去秦国。当荀子为他为什么这样选择时,他说:秦国此刻大志勃勃,而楚国齐国都萎靡不振,我想出人头地,要干出一番大事,当然要择良木而栖。秦国的时机最多,所以要去那边。荀子当然了解李斯,他一方面为有这样有远雄心向的学生而高傲,另一方面又为李斯担忧,因为李斯实在太锋芒太露,这种性格在乱世之中极轻易招来杀身之祸。荀子在送别李斯的时候给他写了四个字:物忌太盛。没想 到的是,李斯后来的运气真的不幸被他的老师言中了。
李斯到秦国后,首先在丞相吕不韦那边做门客。因为表现突出,他还做了一个小辟。但李斯心里还有计划,他看中的是在这里与秦王接触的时机。但是,这样的好事一直没有到来。李斯再次感到苦闷。他左思右想,自已不会带兵,没有武功,肯定不会被重用,那么只有以向秦王进谏的措施大概另有效果。于是他写了一封奏折,向秦王剖析了那时全国的局势。主要意思是说,以前秦国有的是统一中国的时机,但因为没有抓住时机,所以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此刻,各国之中,秦国国力最强,其他国家都奄奄一息,因此是扫平全国,创立霸业的时候,这样的时机不能再错过了。功不负有心人,他的这一发起果然受到秦王的重视,提拔他当了长史,这样他就得到了更多的向秦王进谏的时机。后来李斯又向秦王提出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成为秦国最后一统全国的重要的战略基石。这样,李斯就愈加受到秦王的重视,他也真正开始成为秦国的政治新星。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往往是曲折的,所谓在曲折中前进。合法李斯鸿运高照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韩国派到秦国兴修水利的一批人被查出来是特工。秦王一气之下,下了一道下令:遣散境内所有的外国人。李斯也在被驱之列。李斯走到边境,给秦王写了一道诏书,说明确人才的重要,言词恳切,动人至深。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看后,大受感动,立即派人将其追回,而且封他为太尉。这样,李斯以言进谏,因谏而名,在秦国政治舞台上真正地登堂入室了。
气度狭隘,妒贤忌能,铲除异已,不择手段。
历史上的墨客,除了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的苏东坡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平等少数几人外,给人的感受,在做人方面的确匮乏一种大气。我以为这固然与时代大天气有关,但更主要的大概与“墨客”这一职业有关。他们议论时政,研习历史,写诗作画,抚琴对弈,大都是个人化的东西,个性化的东西,持久以来受社会化的熏陶不够,就形成了气度狭隘,妒贤忌能,一切以这为中心的品性。李斯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看待竞争敌手可谓“敲骨吸髓”,残酷异常,不斩草除根,誓不罢休。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韩非,与李斯是同门门生。在韩国,他虽有丰硕的治国思想,但并不被重用。秦王看到他的著述后,大声概叹:若能见韩非死而无憾。后来,秦国要攻打韩国,韩王派了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对韩非知根知底,无论是治国安邦之术,仍是合纵连横之策,绝不是韩非的敌手。他想,韩非的到来势必威胁到自已在秦国的职位,若他被重用,自已必然会靠边站。出于这种心理,他对秦王说:韩非来秦,目标是为了劝阻大王攻韩,你可要小心啊。秦王说,这很轻易,让他回去得了。李斯说:这怎么能行呢,这是放虎归山啊。他若回韩,我们攻打韩国可就遇大麻烦了。不如来个斩草除根。秦王想想也是,听信了李斯的话。李斯把毒药端到韩非眼前,逼他喝下。韩非深知李斯的为人,饮毒身亡。对老同学姑且如此,对凡人就可想而知了。
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国刚统一中国,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究竟怎样治理这个巨大的国家?那时,博士淳于越主张向周朝一样,分封诸侯,划片而治,让各诸侯国每年纳贡。但李斯却果断反对。他以为这样中央政权会受到威胁,诸侯国一旦强盛会排挤秦国。他提出了“划郡而治”,天下设36郡,各郡郡守由中央统一任命。这种集权布局可以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固。秦王采用了李斯的意见。淳于越地坚持“分封制”,惹怒了秦王。秦王让李斯察办。李斯调查后说,淳于越之流念书太多,泥古不化。这样一来,秦始皇断然决定,除了部分医学、历史、占卜的书之外,所有的诗书全部烧毁,不从者斩。第二年,秦始皇命令活埋了咸阳400多名儒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客观上说,李斯提倡的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对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他推波助澜面导致的“焚书坑儒”事件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造成了庞大损失,对中国文化人的人品更是一次极大的虐待。这之中,即使不能让李斯负担全责,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为打击政治敌手而完全丢弃良知道义,以帮忙灭绝文化来巩固仕途,扬已抑人,着实让人不耻。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书生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709d7aa4ad1e6172d06a573.html
分享到:
上一篇:
中国女皇帝:揭陈硕真与武则天的怨与情!下一篇: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