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是哪种娱乐方式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74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民国时期的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是哪种娱乐方式的相关内容:在北京,最受人喜爱的场所是剧院。民国的北京城里有22个正式的剧院或剧场。一般情况下,一个剧院每天演出12出剧目。剧院的演出时间通常是上午11点至午夜或更晚。有些剧院会上演一些现代戏剧,用的是大多数人能

  在北京,最受人喜爱的场所是剧院。民国的北京城里有22个正式的剧院或剧场。一般情况下,一个剧院每天演出12出剧目。剧院的演出时间通常是上午11点至午夜或更晚。有些剧院会上演一些现代戏剧,用的是大多数人能听得懂的口语官话。有些剧院除了演北京官话的戏剧外,还有上演其他方言的戏剧,特别是上海话的戏剧。

  北京较大的剧院约有1000个座位,上演较好剧本时可吸引约700—800人。各个剧院的收费标准差异很小,一个包厢是400个铜板,私人包一张桌子要200个铜板,一等座位要40个铜板,每降一等差10个铜板。在像是文明园这样高档的剧院里,消费相对较高。在北京最大的剧院[第一舞台],一个包厢收8元,一等票价是80分,二等为50分,三等为30分。当遇上有名角如梅兰芳登台演出时,则收费更高。

  北京的剧院座位一般分为两边,男女分开,但这界线也随着警察机关的无力控管日渐被打破。剧院的开业需要有治安机关的营业执照,每月约要付出60元的税金和30元的治安服务费。警察机关还负责审查所有的剧目,任何的新剧或歌曲都必须提交警察机关审批,剧目的安排也要在演出前做汇报。

  地方戏的主题通常是浪漫的爱情、历险和神奇人物故事,也有英雄和美人的历史传说,地方政府很少会干预这些演出。通过地方戏,这些编剧者将儒家的忠孝与贞节观念灌输给下层民众,这对下层民众的知识有相当深远的影响。成都的木偶戏就常演出这种具有传统中国道德观念的剧目,木偶戏通常在庙会、街头、邻里庆典活动或行会吉日时表演。木偶戏的演员被称为[担担班],他们最常演的是老虎与寡妇的故事,主要内容是:一只老虎咬死了寡妇独子,老虎被捕后,县官判老虎须照顾老妇余生以示惩罚,这只老虎相当忠心地照顾老妇直到她过世,还为她守墓。中国底层的社会民众就是通过这种戏曲,在娱乐生活中接受儒家孝道的观念。

  由于地方戏是清末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戏曲的内容是否可以改善精神生活,成为清末士绅关怀的重点。他们明白戏曲会是改良社会风俗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培养公众的质量。社会精英及政府都担心戏曲会给人的思想带来负面的影响,戏曲改革显得相当重要。1903年所制定的《检查戏本肃清戏场规则》,则要求各戏班在演出前,必须将戏本呈送警察局检验。民国时期,北京政府也曾出台政策,要求民间演出组织不得进行有伤风化的演出。

  除了制度管制之外,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在报章杂志发表改良戏曲的言论,其中又以陈独秀的论戏曲最为著名。陈独秀的戏曲改良的主张共有五点:第一是[要多多的新有益风化的戏],他建议应该把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排成新戏。第二是[采用西法],建议在戏中夹些演说,以增长民众见识。第三则是,不唱鬼怪神仙的戏,像武松杀嫂,原本是一出报仇的好戏,但加了神鬼色彩,反而变得荒唐可笑。第四是不可唱淫戏,像拾玉镯及珍珠衫等戏,伤风败俗。第五是要除去富贵功名的俗套。陈独秀认为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治乱不予理会,导致国家衰弱,这类戏曲要负很大责任。清末民初的这些戏曲改良言论,更加反映出戏曲在传统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地位。

  整体来看,戏曲活动是明清上层社会娱乐与艺术鉴赏的一环。他们对于戏曲的教化功能及重要性,也有深刻的认识。此外,表达男女爱情、反映日常生活甚至民众苦痛的地方戏曲也是常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戏曲的影响力深远,常见士大夫或官府撰文禁止民间戏曲,他们的原因不外乎认为浪费钱财,人民因而废时失业;有的是因为安全考虑,认为市井无赖常会借戏曲集会,滋生事端;另外是基于道德考虑,认为戏曲演出时,往往男女杂沓,易生奸情。尽管禁令一再三令五申,但实际执行成效有限。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民国时期的北京人最喜闻乐见的是哪种娱乐方式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70c76ea1bf213d3e50686e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