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关系遍布朝野,抗日英雄、开国皇帝都曾在他家谋生!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他的关系遍布朝野,抗日英雄、开国皇帝都曾在他家谋生!的相关内容:中国是一个非常讲关系、重视人脉的国度,一个人要想成事除了必不可少的个人能力以外,其人脉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如果拥有出色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关系,那么他发展的道路将会充满光明。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些资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关系、重视人脉的国度,一个人要想成事除了必不可少的个人能力以外,其人脉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如果拥有出色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关系,那么他发展的道路将会充满光明。但是如果不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就有可能将人生喜剧变成悲剧,甚至对他人乃至社会造成影响。
李如松就是这么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的祖上是从朝鲜内附过来的移民,后来被封为世袭的铁岭卫的指挥官(相当于军分区司令)。但是到他父亲李成梁一代,家道已然中落,甚至到了四十岁都没有考中举人,也没有钱去京师继承爵位,幸好当地的巡按御史赏识他,才资助他去了北京。李成梁虽然读书写八股不行,但是打仗却是一把好手,在辽东一带平定了土蛮等一系列少数民族的叛乱和骚扰,手下有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史称辽东铁骑),官爵也逐渐升到辽东总兵、宁远伯。他的儿子也因他的功劳,受恩封官。
李成梁
李如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在他少年时,他的父亲为他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授就是徐渭,也就是著名的大才子徐文长。
徐渭早年曾经做过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幕僚,直接参与了嘉靖年间江浙一带的抗倭战争。与他在一起并肩作战的还有一位将军,就是名震千古的戚继光。戚继光离开江南以后来到北方做蓟门总兵,也正是他将徐渭推荐到李成梁家中做家庭教师的。在李家,徐渭将其毕生所见所学传授给李家的公子,其中就包括了他在抗倭前线的种种见闻,这对当时还年少的李如松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徐渭的作品
由于父亲的军功,李如松初入官场就被封为都指挥同知(大概类似于现在的警备区副司令)这一高级官衔。而他也没有愧对自己的头衔,年纪轻轻就立下了无数战功,其中就包括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宁夏哱拜之乱。而在哱拜的叛乱结束不久以后,壬辰倭乱就爆发了。
李成梁戎装像
此时的日本刚刚结束了战国时代,由织田信长完成了统一,并在丰臣秀吉的领导下逐渐有了觊觎东亚大陆的想法。在丰臣秀吉的计划里,日本的扩张分三步:拿下朝鲜攻克中国吃掉印度。他甚至狂妄地对自己的养子说:拿下了明国,你就是中国的关白(即宰相)!
丰臣秀吉塑像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农历壬辰年),日本海陆军并进,对朝鲜发动进攻。朝鲜是大明的附庸,数百年都不操练士兵,其军事实力可谓一触即溃。日军登陆后即势如破竹,不久便攻陷朝鲜京城,朝鲜王室也被迫西渡鸭绿江,到中国避难。为了保护自己的附庸,也为了自身的利益,大明帝国决定出兵朝鲜。
起初明军由于对日军实力估计不足,只派出千余人进行试探性的进攻,最终全军覆没。随后明朝政府开始重视起这次的战事,并且迅速集结了当时国内的各支精锐部队共计四万余人,其中就包括了威震东北亚的辽东铁骑,还有凡百余战,未尝一败的戚家军。这支部队由兵部侍郎(即国防部副部长)宋应昌协调指挥,军事统帅就是具有朝鲜血统、刚刚从宁夏前线凯旋的李如松。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李如松率领大军进攻朝鲜首都平壤,在战斗的过程中,明军广泛采用了当时在世界都属先进的火器(如购自葡萄牙的佛朗机炮等),而日军的火器及人数均劣于明军,只能据城死守。在对战场地形作出系统考察后,李如松决定进攻平壤城西、南、北三个方向,留出东门(即所谓围师必阙,且东门面临大同江,在正月的朝鲜早已寒冷刺骨),并在日军撤退方向设有伏兵。在战斗过程中,李如松命手下将领化妆成战斗力较差的朝鲜军,进攻由朝鲜伪军把守的南门,迅速将南门攻破。日军尽管顽固抵抗,但在明军猛烈地炮火轰击下依然无法抵挡,只能被迫渡过大同江,沿路又被明军阻击,损失惨重。
平壤大捷
明军(因为朝鲜陆军基本已经损失殆尽,陆战完全依赖明朝)在攻克平壤以后,兵锋直指王京(今首尔)。而在通往王京的道路上,李如松的侦查部队在碧蹄馆遭到日军围堵,李如松赶去援救,不想未能起到援助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日军在得知明军主帅来到前线后,立刻不顾一切地向碧蹄馆集结,意图将李如松斩首,以逆转不利的战局。所幸李如松英勇非凡,其率领的亲军又是辽东铁骑中的佼佼者,精锐中的精锐。在碧蹄馆,明军以数千骑兵对抗数万日军,并且不落下风,随后明军援军到达战场,而日军在与李如松的缠斗中未能占到便宜,还接连损失了数位大将,又面临明军的反扑,自然无心恋战,随即撤出战斗。碧蹄馆战役双方均未能达到主要作战目的:明军未能继续南下光复王京,进攻的步伐自此停滞;日军也没有达到斩首李如松的目的,双方在朝鲜进入僵持阶段(这与三百五十余年以后的朝鲜何其相似乃尔)。
碧蹄馆之战
人都是复杂的,也是多面性的,这一点在朝鲜战场上的李如松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徐渭的教育下,李如松认真学习了《纪效新书》这一经典著作,为其日后对日作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平壤大捷中,李如松作为一位指挥官,将其指挥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对战场的判断以及敌人心理的把握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面对易守难攻的平壤城,而己方兵力又没有绝对的优势的情况下,李如松将军力分而不乱,针对各方向敌人的守备特点作出不同的部署,因而取得了决定意义的胜利。而在碧蹄馆之战中,李如松过于急功冒进,作为军队主帅贸然深入敌人重围,险些命丧敌手。实际上,由于过于优渥的家庭环境,李如松的性格特征是非常傲慢不逊的,对待下级军官的态度经常是严厉甚至是严苛的。明军驻防点各不相同,南北有差,南北军之间的误会和隔阂颇深。而李如松作为统帅,不能很好的调节南北之间的矛盾,反而在攻坚时有意使戚家军等南军顶在前面,造成矛盾日益加深。而由于在碧蹄馆其自信心严重受挫,加上明军在朝鲜后勤供给不足(朝鲜政府极其流氓,要明朝出兵但又借口国内经济凋敝拒绝为明军提供补给),战争的脚步也就此停滞数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李如松的性格缺陷所导致的遗憾。
而李如松对于自身实力的过分信任甚至可以说是自恋,也终究造成了他自己的人生悲剧。在明朝和日本第一次就朝鲜问题议和以后,李如松回到辽东战场,接替他已经基本进入退休状态的父亲,继续对土蛮的打击。不久,他再次带领少量骑兵突进,只是这次幸运女神没有眷顾他,他没能突出重围,英勇殉国。
李如松的死对明朝政府而言是一笔无可估量的损失。不久以后爆发的第二次朝鲜战争,明朝军队失去了一位精通对日作战的将领,造成在前期战斗中明军损失较为严重。而由于辽东形势吃紧,朝廷又无将可用,就只好把已经退休的李成梁再次请出山。已经老眼昏花的李成梁打了一辈子蒙古人,却放松了对女真人的警惕,还将他俘虏为家奴的一个女真青年放回去,甚至帮助他扫平了女真的其他部落。李成梁还将辽东新开垦的许多土地全部废弃,以武力逼迫那里的人民内迁,将这些黑土地白白送给了外人(也就是女真)。在李成梁去世之后不久,这位女真青年便宣布七大恨,在萨尔浒向明朝扣动了扳机,他就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萨尔浒之战
做一个设想,如果李如松能谦逊一些,性格能沉稳一些,不过分信任自己的武力和辽东铁骑的实力,那么可能明军就能顺利攻占王京,而不会拖到五年后才解决战斗;他自己也不会英年早逝,完全可以继续坐镇辽东,那么努尔哈赤要想兴起也不会那么容易。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自负的公子哥李如松怀着无尽的遗憾战死,王朝也渐渐走向覆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他的关系遍布朝野,抗日英雄、开国皇帝都曾在他家谋生!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732bb90e53eeaa4310d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