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驱动:揭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权的影响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利益驱动:揭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权的影响的相关内容:如果说南海对于宋元而言,是商贸之海、利益之海的话,那么,对于明初而言,则是礼仪之海、朝贡之海。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代表了南海不同的走向。公元1433年,也就是宣德八年,正月上元节,北京西苑照例举办灯会
如果说南海对于宋元而言,是商贸之海、利益之海的话,那么,对于明初而言,则是礼仪之海、朝贡之海。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代表了南海不同的走向。公元1433年,也就是宣德八年,正月上元节,北京西苑照例举办灯会,明宣宗朱瞻基带着皇后和太子陪太后亲临,文武群臣及外国驻京使节也前往观看,一个叫杨士奇的大学士还献上了十首颂德诗。
这一年是个平淡的年份。虽然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开春少雨,但很快得到官仓赈济。贵州和广西的两支“乱蛮”在五六月间被官兵轻而易举地平定。中央政府差人到黑龙江口的奴儿干都司重修永宁寺碑,再次确立疆界。为了提高统治效率,八月,朝廷一举裁汰了77个冗余的京官,并考察本科、前两科进士及一些外省官员,拔其优秀者备用”明初尝试向地方派出巡抚,其职责也在这一年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朝廷重审并赦免了五千多个囚犯。宣德通宝”开始铸造。皇帝下令维修了京城那座50米高的白色佛塔。已被传抄多时的《剪灯余话》在该年有了首个刻本。这部讲述世俗婚恋及人鬼爱情的短篇故事集,影响了包括《聊斋》在内的一批最能体现明朝市民文化的通俗小说。
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中华帝国的富强和活力。这一年,朝廷一次就向景德镇御窑厂下达了四十多万件的烧制任务,其中的大多数瓷器,是使用了从南洋引进的“苏青”勃泥”等色料而更加翠爽的青花瓷,它们代表当时世界上最精湛的工艺,也是海洋贸易市场最紧俏的商品。
是的,海洋——如果选取更长远的时空背景考量1433年,一些与海洋有关的事情却使繁荣延续的明朝有了另外一副面孔,比如郑和之死。?
出海
1433年3月9日,明朝正使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此次远航的目的地忽鲁谟斯启程返国。这已经是他第七次出海。这一年4月,在海上漂泊多年的郑和死于古里,随即被随从安葬在今印尼爪哇岛三宝垄市,一个时代由此结束了。
“亚洲铜”这是20世纪的一个诗人对雄踞欧亚大陆东部、濒临西太平洋的中国的隐喻。的确,黄”是它的主色调。但是先祖们很早就认识到,蔚蓝色的海,意味着“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浩瀚的大洋里蕴藏食物和珍宝,也是通道和生存空间,历心于山海”才能使“国家富”公元前222年,大败楚国的秦军南征百越,次年统一华夏,在后世的历史学者看来,这或可说是黄色内陆文明最终战胜了以鱼米为食、以舟楫为兵的蓝色海洋文明,自此奠定了农业中国的大势。
但中国从未停止过出海的努力。受秦始皇资助,徐福率领一支满载五谷种子、数千青年男女及工匠的大规模船队“东渡”无论是否去寻仙药,此举都算是有组织的海外拓展。东汉,海上丝绸之路已绕过印度半岛,通航罗马。三国时期,孙吴政权越过海峡经营台湾,并派遣官吏向西探索新航线。隋朝开运河,贯通南北以利水上交通。
海洋贸易的兴盛是“盛唐气象”的当然表现之一。初唐就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船舶、商人并征税。海外诸国,日以通商”其中一条被相传郑和船队远航的动力,是寻找被中国宫廷视为吉祥物的“麒麟”—— 长颈鹿(绘于1414年)记录的“夷道”从广州出发,经过南海远达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沿岸,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4万公里。
宋代的经济中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命脉所在。不止如此,沿海居民纷纷弃农下海,内地的许多商人也加入其中。当时有人感慨,数十年来,习始变,舟楫极蛮岛”依赖交换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立即着手恢复海外贸易,每岁招集舶商,于番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听其货卖”而且“击缅甸、击爪哇、击占城、击日本,殆无虚岁……利其所有耳”对于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元朝给予了“所在州县并与除免杂役”的优待。
宋元商品经济的勃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它们经过手挑肩扛和车马舟船的运载,汇集到各个港口,装上随季风而来的船只。其时的海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能储备数百人一年的食粮,指南针的发明更推动了远洋航行。?
在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的描述中,13世纪的泉州“宏伟秀丽”船舶往来如梭,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他惊叹道:此诚为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几难信有其事。而后世的历史学家们确证,当时,一个活跃的贸易网络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印度西海岸乃至波斯湾的各个港口,他们甚至将这个贸易兴盛阶段命名为“泉州时代”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位,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调浙江、福建、湖广等五省府县优秀造船工匠四百余户来南京造船。
1405年开始,郑和率领一支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云帆蔽日”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印度洋上,开始了帝国时代的最后海洋行程。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其时的明朝海军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海军匹敌。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威慑力量,而南海当然也在这股力量的控制之下。
海禁
1433年7月,郑和船队返国。他的死亡不仅仅意味着“郑和下西洋”职贡图卷,唐阎立本绘。此图反映了盛唐时期外国使节向唐王进贡的生动情景。
的结束。三年之后,曾任郑和船队副使的王景弘,送苏门答腊等十一国使团回国,此后,明朝政府再也没有派船远航过。而原因,也不仅仅因为郑和的去世。
1433年8月,朱瞻基敕令漳州卫指挥同知石宣等,严通番之禁”敕令的背景是海商、水手因不能出海而失业,犯禁下海事件屡屡发生。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面对“兵革连年,道路榛塞,人烟断绝”的残破局面,他希望通过“计口授田”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以发展经济。本身靠平民暴动起家的他,还对逸出国家权力的“乱民”格外敏感,自然想快点消灭东南地区倚靠海洋的割据势力,以及勾结沿海百姓的海上盗寇。所以,他一反唐、宋、元鼓励开放的倾向宣布海禁。
对“慕华而来”的外国舶商,唐朝地方官员经常嘘寒问暖,守法经营的前提下“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如此“矜恤”和“绥远”除了体现大唐的容量之外,主因还是政府收益了实实在在的进出口货税,明朝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敕造的福船。主要产于福建、浙江、广东一带,船体高大如楼,底尖上阔,艏艉高高翘起,艏尖艉方,两侧有护板。当时中国的造船业遥遥领先全球。
“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宋高宗强调: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取胜之于民?政府承袭唐朝设立市舶司,出台奖励政策招徕外商。一个叫蔡景芳的官员,因“招诱贩到物货……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被补官为“承信郎”宋元时期,虽然官府设置市舶司管理,但主要目的却是“笼贾人专利之权以归公上”追求的是“动以百万计”的经济利益。从本质上说,宋元时期的市舶贸易实际上是私人经营、官府管理的海外贸易。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利益驱动:揭郑和下西洋对中国海权的影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45068c79e810484af041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