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88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梁启超: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的相关内容: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由大道理勾勒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踏踏实实的点滴积累起来的,这个点滴生活都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

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由大道理勾勒出来的,有意义的人生都是踏踏实实的点滴积累起来的,这个点滴生活都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

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道理仅是用来指导生活。

能改变人生的不是你听过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

道理不是万能药。

一生那么长,我们听过数不清的道理。

不论是亲人前辈的心得教诲还是朋友的善意提醒,亦或是每天通过手机、杂志等各种媒介接收到的形形色色的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听了这么多道理,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好一生。

能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

我们常常期待着自己听到一个终极道理,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后就能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变。

但听到之后不去行动,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真正面对的问题。

道理一说就懂,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会因大道理而发生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要健康,懂得多少健康的道理都没用,关键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清末风起云涌,随时代变化的还有层出不穷的学说,漫天飞舞的各式道理。

生于变化的岁月中,梁启超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道理。

面对这些道理、学说,梁启超并未照单全收。

《楞严经》里面讲: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能改变人生的从来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道理。

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生活不是,人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这一刻与下一刻也千差万别。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靠他人指引生活的盲人,别人的道理用在自己的身上,并不见得会产生好的效果。

0

不是道理没用,而是习惯不好。

知易行难,听道理简单,按照道理执行却很难。

习惯是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歌德说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出生的时候即投入行动。

道理听了千万次,不如迈出一步,让道理变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没有谁一开始就拥有超人的能力,也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生活的点滴,在于平时养成的习惯。

有人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生命的基石。

人是靠习惯生活的。

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一个想法,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

习惯一旦产生,就会影响人的潜意识,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在他出生前,梁家在此处已经生活了近二百五十年。

梁启超的高祖、曾祖一直以农耕为业。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不明白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道理,但直到梁启超的祖父这一代,才始肆志于学,真正将道理落到实处变成一种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

梁启超谈读书时,不空谈读书有益,只劝人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不是道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养成知行合一的好习惯。

道理与改变人生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知行合一是穿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如果道理没有真正被你用起来,当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变。

所以,听多了道理没有用,将道理内化成你的习惯,变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

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03

道理需植入习惯中。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坏的主人。

成功与平庸间的不同,并不在于懂得道理更多,而是拥有更好的习惯,能把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转化成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

只听道理不能改变人生,脑子懂了的同时,身体还要懂,要动起来,将道理植入习惯中,只有这样才能将道理内化成行为,才能发挥道理的改变人生。

只听道理对人的影响往往昙花一现,将道理植入其中的好习惯却是人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升值,人整个一生都可享受它的利息。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做人做事要通达,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将通达的道理融入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你做不到,梁启超却做到了。多变是后人评价梁启超最常用的一个词,确实,梁任公一生观点变化无数,道路变化无数,但这不正是将通达的道理发挥到极致,将道理植入习惯中的一种表现吗?

真正改变你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听过再多的人生哲理,不把它变成你的一种习惯行为,对你人生的改变也无济于事。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依然有这么多人戒不掉。

能让你人生发生改变的从来不是写在纸上、听在耳里的大道理,改变的发生要靠自己的行动,改变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把道理记在心里,用行动表现出来,把良言变成自己的好习惯。

当你拥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变越好呢?

本文来源:老板商界时事

王阳明丨一念改过 即得本心

王阳明是明朝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王阳明家规的核心是良知教育,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王阳明的训子家规理念,成为这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旨要与规范。

1、不说谎,不任性

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示宪儿》

译: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恶之人。

析:任情恣性,放任自己的性情,不受任何拘束。《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诉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

2、义理养心,经专为学

勿谓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谓聪明可恃而有怠志;

养心莫善于义理,为学莫要于精专;

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

求古圣贤而师法之,切莫以斯言为迂阔也。

《与徐仲仁》

译:不要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可以自欺欺人就放纵自己,不要以为可以依仗聪明而放松意志。最好的养心之法就是研习经典中的义理,最重要的求学之道就是精专。不要被流俗左右,不要被财物引诱。师法古圣贤,不要以为这很迂阔不合实际。

析:经典中的义理不仅是千古大智慧,更是我们养心、养生最好的方便法门。康熙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就曾说过:养生之道,全在五经。

3、做人先立志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示弟立志说》

译:学习,没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不确立志向,好比栽树不栽培它的根而徒劳地对树木培土浇灌,劳苦却不会成功。

志向,就如气的统帅,人的性命,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水源不疏通,那么川流就会停息,根本不予培植那么树木就会枯萎,性命不延续人就会死,人不立定志向就会气质昏浊。所以君子做学问,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作为要务。

析:志犹如三军主帅,没有主帅的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4、不强迫孩子科举

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摘自王阳明家书《寄正宪男手墨》

译: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析:王阳明告诉孩子,不会强迫他在科举方面一定要有成就,而是欣赏孩子上进的那份精神。对比现在的很多家长对高考的态度,几百年前的王阳明是不是很开明呢?

5、一念改过,即得本心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寄诸弟》

译:本心就像白日那样光亮,遵循自己的本心,一定能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只是怕不能改正。错误和掩盖错误的想法,会遮蔽我们的本心,但只要我们下决心改正错误,马上就会重新找到本心。

析:王阳明说,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本心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重新发现我们的本心。王阳明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心良知的大道: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6、勤读书,致良知

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译:你在家里,一切应该遵从训戒来行事。勤读诗书、执守礼制,一天比一天进步,这才是我对你的期望。

我平生讲学,就致良知三个字。仁,指的是人心;良知而引发诚意、真爱、悲痛、忧伤,这就是仁,没有诚爱恻怛之心的,也就达不到良知了。你看到这里,应该加以好好的省悟。

析: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后,无论是对门人弟子,还是对家人子弟,皆谆谆教之以致良知,这个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致良知,既是阳明学派的门风,也是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7、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

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译:你们必须时刻牢记仁礼,把孝悌作为做人的根本,把做圣贤作为对自己的期望,为前人争光,为后人造福。

析:仁礼孝悌是儒家的核心,也是我们中国人最明显的文化性格。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儒学的大发展,也必然建立在这些千古不灭的理论之上。

8、恶是习气,善是本心

夫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本性为习气所汩者,由于志之不立也。故凡学者为习所移,气所胜,则惟务痛惩其志。《与克彰太叔》

译:恶念,是后天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本性被习气扰乱,那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因此凡是做学问的,内心因不良习惯而改变,被不良风气所占据,就应该好好地反省,并端正自己的志向了。

析:人心从根本上说是向善的,所谓的恶念恶行都是后天熏习的结果。根据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上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只要照见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驱逐恶习。教育子女,最终要的就是要让他们立志向善,远离那些恶习的熏染。

9、学谦恭,去骄傲

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傲之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之药。非但是外貌卑逊,须是中心恭敬、撙节、退让,常见自己不是,真能虚己受人。《书正宪扇》

释:现在人的毛病,大多只因一个傲字。千罪百恶,都从傲上来。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谦和卑下。

傲的反义词为谦。谦字便是对症治傲的药。做人不但容貌举止要表现出谦虚恭谨,内心也必须保持恭敬、节制、礼让,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真正能够虚心接受他人意见。

析:曾国藩也曾说过,天下才人俱以一傲字败,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10、慎交游

昔人云:脱去凡近,以游高明。此言良足以警,小子识之!《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译:古人说:要远离那些庸俗的人,应该与那些高明的人交朋友。这句话说的好,足以作为警示,你们这些小孩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析: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和损友结交,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沾染这些人身上的坏毛病,而不自知;和益友结交,自然而然会学到他们身上的长处。

王阳明要我们看清楚自己周围的人,如果他们是一些损友,那我们就该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不要受周围人的影响,而要和高明的人交游。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梁启超: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tushuolishi.com/a/66665939d6967bbbd8041976.html

分享到: